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压铸模具,北仑压铸,北仑模具,北仑压铸模具  
国产数控系统根本出路是走出市场链条的“怪圈”
来源:  阅读次数:718  时间:2010-03-23  
 

    记者: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把控的一年。请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谈一下我国数控系统行业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毛予锋:机床工具业大势趋好

    2009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经济运行基本处于低位小幅波动的态势。

    对于机床行业,目前国内的总体需求尚未全面回升,只是若干重点行业对机床的需求持续旺盛,金融危机使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对机床需求参差不一,不少行业减少了设备采购量,同时有些行业如能源、铁路、航空、汽车等对机床有较大需求,但市场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普通、低档的需求正在大幅萎缩,大、重型和高档机床看好。由于2010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调不变,很多拉动内需的项目2010年逐步到位,对我们行业来讲还是有很多发展空间的。虽然基调不变,但2010年的重点是调结构,中央的宏观层面涵盖较广,信贷政策下半年会有微调,金融资本回归到产业资本,而且银行对产能过剩的产业信贷会回收。以上这些,对我们行业是利好的。

    宋宝:国产数控系统快速发展

    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八五”自主开发和“九五”、“十五”产业化攻关,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任务依然艰巨,历史说明了一个硬道理: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因为数控系统这样的战略高技术,靠花钱引进根本办不到;盲目效仿国外,也只会落后挨打,受制于人;中国数控产业的惟一出路,就是走自主创新之路,用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振兴中国数控产业!

    国外抑制中国数控产业发展的策略是:控制中国的数控技术落后15年,并且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其发展,如转让落后技术,控制核心芯片;推出先进技术的新产品,抢占市场;挖走中国引进技术培养的人才;诱惑中国企业合资,导致中国企业破产。

    目前,我国数控系统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市场销售数控系统约13万台,其中,国产品牌94900台,国外品牌32400台。各种档次产品的市场形态为葫芦形:高端占2%,普及型占38%,经济型占60%.主要表现为:

    (1)国产经济型数控系统主导中国市场。2007年,我国经济型数控系统产量达到7万多套,市场占有率高达96%以上。外国公司也推出了几款低价格的经济型数控系统,但在价格和服务上还是没有明显优势。

    (2)国产普及型数控系统的技术、可靠性差距显着缩小,但外国品牌依然占领国内市场。国产普及型数控系统已实现批量生产,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中档数控机床得到批量配套应用。国产数控系统行业已经具备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和主轴伺服驱动系统等配套能力。从技术水平上比较,国产普及型数控系统的功能、性能与国外比并不差,价格和服务方面还有较大优势,可靠性与国外系统的差距也已显着缩小。

    (3)国产高档数控系统技术有了突破,但仍然是外国品牌高档数控系统产品垄断国内市场

    施晨伟:数控系统产业发展不均衡从数控系统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感觉到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从技术上看,软件在提高,硬件在下降;再一个是从产品形态上看,普及型有很大提高,但高档的差距在拉大。

    因为这么多年不断地有大学生在培养,技术实力在储备,我们的软件技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是我们的硬件技术还不够成熟,比如数控系统集成电路最关键的cpu和驱动模块等部件,都被国外控制。在这些方面,我们国家硬件的发展,没有跟上软件技术的发展。

    究其原因,可能是跟我们国家的工业实力相关,比如像我们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现在还没有赶上国外水平,而且在未来的十几年估计都很难上去,所以说,我们的核心技术始终受制于人。再说伺服驱动模块,现在国内数控系统厂家无一例外地都是依靠进口,一旦哪一天,国外对我们实行控制,把驱动模块的供应稍微收缩一下,我们就会失去整机的价格优势。据我所知,目前市场上小功率的伺服驱动模块就很紧张,大有抢购的趋势。这一方面可能是日本企业开工不足,但也不排除他们有意识地给我们制造紧张空气。这个层次上的问题希望能给我们以警示。

    高档数控系统方面,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设定要跟着国外跑,就会越跑越累。如果一开始就改变思路,超越国外的思路,甚至发展我们自己的思路,就很有可能赶上国外先进水平,甚至后来居上。

    记者:有专家指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企稳向好,但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2010年中国经济的亮点将是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请分析一下数控系统行业未来发展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毛予锋:顺应形势调结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六项主要内容,其中调整经济结构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对我们机床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是我们行业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采取措施要落在实处,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专业化生产,四是完善行业标准,五是利用国际的资源与市场,六是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们调结构还不限于这六点。从这次金融危机不难看出,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寻求新的产业,这点我们要有深刻认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了低碳-金融、低碳-货币、低碳-交易市场等新概念,他们从产业链的新视角考虑问题,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也在向政府呼吁,把重点从主机转到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上。

    现在,有专家呼吁,在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入中,真正用于产业发展的不是很多,尤其对16个重大专项支持不够。这是我国的科技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性投放,结构该怎么调?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有利的信号。

    当前的市场结构正不断变化。国统局数据显示,我国普通经济型数控机床需求在下降,但也不排除其中个别企业还是增长的,甚至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大中型和高档机床仍保持稳定增长,且势头不减。

    根据这种情况,机床主机厂在做战略转型,如沈阳机床集团正在谋求建立创新核心体系,从量变到质变,为了达到国际化世界级的水平,准备逐步升级、淘汰年产6万台的普通机床生产线。

    我们数控系统企业如何发展,如何体现调结构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如何利用市场的变化,进一步培育中、高档数控市场,如何提高产业化水平?这是我们数控系统企业该好好思考,并需要交流和沟通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艰巨任务。

    对于中国的数控系统市场还要细分,根据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中低档数控系统市场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这个时间和空间能持续多久?因为中国市场的差异化比较大,我们每个企业要定好自己的位置。在调结构的时候,瞄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关键的,有市场做支撑是再好不过的。没有良好的经济环境,调结构根本做不成。

    宋宝:国产数控系统市场展望

    政策环境:国家高度关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

    数控机床产业要实现重点突破: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成套数控设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满足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发展的需要。

    市场机遇:我国大力发展百万级核电机组、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循环机组、大功率风力机组,发电设备大型转子、定子、叶片等需要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5轴联动加工中心来制造。铁路总里程从2005年7万km,到2010年达到10万km.船舶工业大功率柴油机、大型螺旋桨等加工需要大批超重型、多轴联动数控机床来制造

    市场预测:2012年中国数控系统市场的总需求量为15万台,市场态势将为橄榄形(见附图)。

    发展战略:稳住经济型系统市场,努力提升技术;大力推动中档系统,实现产业化,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重点开发高档数控系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化。

    陈吉红:市场变化是危机更是机遇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整个经济大环境对机床行业有比较大的影响,行业发展要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比较难。数控机床行业的影响很快就会反馈到对国产数控系统市场的影响,就像宋宝博士画的图,中国数控机床对数控系统的需求原来像个葫芦,低端的比较多,中档的也多,但高端相对来说量是比较小的。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非常明显的,将来的发展趋势会变成一个橄榄形,中间会粗,经济型数控系统所占的比例会降低,国外有优势的中档产品市场份额会增加,高档更会增加。经济危机加快了市场形态从葫芦形到橄榄形的变化。对国产数控系统产业来说,将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中档数控系统增加的份额国外产品占大头,国产产品占小头,而国产产品中有优势的经济型产品市场份额在减少,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挑战。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讲,这也许是调整结构的一个机遇。正如毛秘书长讲的,没有市场的拉动,我们调结构是很困难的。这种市场形态的变化,使得我们从过去天天想着去研制价格比较便宜的低端产品,相互杀价血拼,到现在市场形势逼得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由市场拉动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发展,对我国数控系统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是一个机遇。特别是这两年,国家对数控系统行业的关注,包括重大专项的启动,就是要求我们研制中高档数控系统。因此,我相信,市场形态变化对我们国产数控系统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是件好事。    

    从市场的近况来看,好像每家企业都在加班加点赶着交货,但危机的阴影离我们还没有太远,还不能掉以轻心。

    从市场需求来看,数控系统技术应该往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往高档--高精、高速、复合方向发展,但是还有另外一大块市场--专用系统。就我国大多数企业数控加工的形势和现状来讲,许多高档的功能用不上。而专用系统呢,不需要有那么多功能,只要把它做精、做好、做透、做可靠了,一样有效果。就好比格兰仕微波炉,没人说它是高档的,但格兰仕好用、便宜,能被市场接受。如果我们数控系统也做到这样,好用、够用、便宜,那么,这块市场也一样有前景。

    我们需要一批国家队,需要一批研发人才,积累起来,往高档方向走;同时,我们更需要一大批应用型人才,把数控系统尽量简化,尽量可靠。我想,这块市场不会小。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把人员培养起来了,如操作工、厂家等一系列使用数控的人才,等到国产数控系统大批量推广的时候,这方面接手的人就有了。这两方面发展的路,哪头都不能偏废。

    记者: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这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谈一下国产数控行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有哪些深层次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有没有根本性措施?能否透露国家“十二五”数控系统产业发展思路。

    陈吉红:市场链条“怪圈”的形成与打破

    制约国产数控系统发展的市场因素需从市场反响和采购环节两个层面来分析,归根到底是观念的问题。

    在市场层面上,对国产数控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精度稳定性问题反应比较强烈。站在行业的角度,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与国外相比,国产数控系统的确存在可靠性的差距,但并没有像市场所反应得那么大。因为中国市场上每年有超过10万台国产数控系统的销量,就算全部是经济型的,它也是数控系统,照样要24h在车间里干活。就好比qq车,汽车的基本功能它一个都不能少,和奔驰车一样要上路。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两个假设:①如果一个企业一年卖100台数控系统,若可靠性有问题还可以通过人工服务来弥补,但是,如果年销量超过千台,若可靠性一塌糊涂,到处在冒火,到处要灭火,服务根本就不可能跟得上,而且这将花费很大的服务成本。②如果国产数控系统的可靠性不行,怎么可能卖得出这么多台呢?

    所以说,可靠性与数量是有关系的,没有数量也不好谈可靠性。如果就做一个导弹,那可靠性可以做得很高。

    第二点,我认为可靠性的问题比较复杂。对于我们数控系统制造企业来讲,比较难的一点是,市场对国产数控系统的要求是与国外同档次产品相比,不但要便宜,而且还要同样可靠。市场上能接受的国产数控系统的价格只能是国外同等产品的一半,问题是国内外品牌的数控系统硬件成本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选用国产电子元器件,包括插头、按钮、编码器等。虽然这些年国产元器件质量有提高,但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是有差距,一旦你选用的元器件出了问题,系统厂家要背负全部的责任。所以就形成了怪圈:系统厂不敢用国产电子元器件,机床厂不敢用国产数控系统,汽车厂不敢用国产机床,老百姓不买国产车,导致国产品牌很难走出“越不用,越不好;越不好,越不用”的怪圈。怎样打破这个怪圈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相互包容和支持的问题。如果一竿子打死,甚至不给改错的机会,那么国产机床永远进不了汽车厂,国产系统也永远进不了机床厂。

    实际上,从用户的心理来讲,他们对国产数控系统所要求的可靠性会比国外品牌更高。因为一旦机床出了问题,如果使用国外的系统,他们可能首先考虑是不是机床本身的问题,如果使用国产系统,他们会首先考虑是不是系统出了问题。而且,国产数控系统的使用环境和作业条件更为恶劣。因为用户使用国外品牌的一般是高档数控系统,所以电柜配得会比较高档,还会装上空调、稳压器,使得密封性、环境温度和操作人员的素质都能得到保障。而使用国产系统,无论是机床档次、使用环境和操作工都会差一些。从采购环节看,中、高档数控系统的主要用户是我国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这些企业的设备采购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而这些企业一直以来形成了使用国外产品的习惯,导致政府采购招标时在标书中指定国外品牌的数控系统。这一做法明显违反国家招标法有关规定,但已成为政府采购招标的“惯例”,致使国产品牌丧失了与国外公平竞争的权利和机会。

    长期以来,国家对自主创新大多数局限于立项投入研发经费的“输血”式的支持,而对于自主创新产品占领市场的“造血”式的支持,却不够重视。甚至有的政府官员认为这是企业的事,还担心违反wto的有关规定。这些观点导致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非常艰难。

    由于国家重大专项的启动,国产数控系统在技术上有望进一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的政策,也为国产品牌带来了市场商机。而如果不改变目前不利于国产品牌的市场环境,国产品牌根本与市场商机无缘。

    希望政府多个部门从政策上共同扶持,建议以下三点:

    ①请求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组织对政府采购招标项目中,指定国外品牌的数控系统的问题进行调研。颁布政策性文件,禁止在政府采购招标项目中指定国外品牌和产品型号等违规行为。在同等性能、功能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国产数控系统。

    ②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制订自主创新的国产数控系统采购目录。对国内能满足技术要求的数控系统的进口予以严格审批。

    ③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首台首套”项目中,立项支持“中、高档数控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在军工、汽车、发电设备、造船、机床制造等行业,建立国产数控系统应用示范基地。通过应用示范,增强用户选用国产品牌的信心。

    通过数控系统分会及标委会、总线技术联盟等组织的工作推动,“十一五”工作重点在建立软件、硬件平台,解决高档数控系统的关键共性问题。“十二五”的发展方向是,在高档数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上,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施晨伟:提升数控系统的治本之策

    数控市场需求的方向肯定是往高端发展,但它只代表一小部分需求。我认为市场与需求的矛盾很难笼统地说,最主要的在于同质化竞争激烈。比如说,高端市场要与国外竞争,要拿出十分的精神不遗余力,但是如果竞争不过,反过来与国内竞争,这样就造成国外越来越强,国内越来越落后的局面。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激化到一定程度,仍将制约国产数控系统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国产系统的技术可靠性、成熟度和先进性在提高,否则不会被那么多用户接受。

    很多用户觉得西门子的数控系统很优秀,有的价格甚至与国产系统差不多,但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售后服务好,系统耐用。正是因为技术指标的提高,国产系统成为了苦力,用户希望无论什么场合、什么工况下都要能用,用到最后还不能出任何问题,这就是目前市场的现实状况。

    从重大专项进展来看,目前我们可以值得骄傲的还不多。因为许多重大专项中最核心的东西仍然是被别人垄断。咱们就是造了个床身,做了个壳子,放了个电路,但是“芯”见不到。

    虽然有很多人呼吁在重大专项项目中要求主机厂使用国产数控系统,但不能全怪主机厂不用国产系统,我们自身也有问题。但你老是不用,就没有练兵的机会,那么总不会有进步。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国产数控系统,我认为要做这样几方面的改变:

    (1)高校要沉下心来,培养一批数控专用人才,而不是通才。如果我们现在还在培养通才,样样都学,而没有一样精通,学生毕业后进系统厂搞研发还要有5年的培养期。5年之后,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就已经落后了。

    (2)数控行业要振兴,对其他基础行业的依赖性很强。如集成电路制造,工业企业都知道,我们打开任何一个系统,9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国外的。这一方面说明现在是全球化了,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的基础产业上不去,哪天被国外一封锁,后果不堪设想。同时,也造成了我们数控系统发展总是比别人滞后那么一点的局面。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两点:①最新的芯片价格贵,一算成本,我们买不起;②最新的技术被封锁,不告诉我们核心的东西,造成我们使用起来很费时费力。

   (3)系统厂家不要太急功近利。一是要把产品研究好了,研究透了,等考核万无一失了,再推向市场

    这样,新产品一面市,给用户一个好印象。二是我们不要那么简简单单地宣传新产品。我们看到的很多新产品,其实里面都一样,扁的改成方的,方的改成圆的,就叫新产品;有些平台都一样,子型号一变,就叫一个新产品,弄得用户眼花缭乱,用起来其实是一回事。作为系统厂家,我们应该做点实在的工作,新产品推出一个完善一个。

    (4)我认为要转变意识形态,宣传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许多地方的决策层的潜意识里面是不是想用国产系统,如果这个观念不改变,尽管华中数控的陈总打了那么多报告,国家领导人也接了,但是许多招标书里依然写着国外品牌。普及国产系统,还得从宣传上入手。如果这事情天天讲,月月讲,讲个若干年,耳濡目染总会起到促进作用的。

    记者:请问如何从日本和欧洲国际机床展览会,透视国际数控系统前沿技术发展态势。那么,它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宋宝:向高速、高精、复合化、智能化发展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高速、高精、复合化、智能化。

    (1)运行高速化采用总线式数字化接口适应于高速运动控制。适合于高速运动控制的控制方法:高速插补;预读、前瞻、平滑;加速度控制策略、高动态响应、高响应矢量控制hrv;动力学建模及加工稳定性的控制。

    (2)加工高精化高精度的cnc控制策略:纳米插补、样条插补;高分辨率位置检测。高精度的动态误差补偿:①误差补偿:机床的几何误差补偿、空间误差补偿、刀具磨损补偿。②热变形补偿:机床立柱主轴的热变形。

    (3)功能复合化多轴、多通道复合加工控制策略:多轴、多通道联动控制;多轴、多通道复合加工编程;5轴rtcp.复合技术:加工工艺复合;与测量复合;与机器人的复合;并联机床。复合机床:镗铣钻复合;车铣复合-车削中心;铣镗钻车复合;铣镗钻磨复合;可更换主轴箱的数控机床

    (4)控制智能化加工过程的智能感知与控制:

    切削力自适应;振动抑制;伺服参数自适应调整;机床动态误差诊断。

    作业的智能规划:碰撞干涉检查;与cad/cam/capp技术的集成智能化、操作傻瓜式编程;与网络技术集成远程故障诊断信息岛。

    从国际展会上,我们看到国际数控市场正呈现高速、高精、多轴、多通道、复合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在高档产品上,国产数控系统与国外相比,整体上存在功能上和性能的差距。但只要搞清楚差距在哪儿,我们就有信心在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奋力攻坚。

    功能上的差距比较容易赶上,而性能上的差距涉及到数学、动力学建模等技术,需要测试出来,再通过一些创新的算法来提高性能,必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突破。

    施晨伟:差距变激励不可泄气

    看了展览,怎样变成激励的行动,才是看展览的作用。 

    在此,我有个最大的担忧:一走进展览会,看到有那么好的系统,差距那么大,估计赶不上了;回来吧,咱们再低端往下压,高端的就指望国家支持了,最后一窝蜂地都走这一条低端路线。国家有什么办法?还得靠企业、院校和研究所。

    记者:危机与转型的时代,为数控系统行业带来变革。在市场需求与竞争对手的双重制约下,未来的数控系统市场格局将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变化,数控企业该如何找准各自的市场定位?

    施晨伟:高端提升面上延展的格局

    未来市场竞争的格局是“往两端走”,高端的要好,低端的要简单实用。这就牵扯到数控系统企业如何找准定位的问题,我认为数控系统应用的领域还远远不够,比如目前中高档的数控冲剪折弯设备几乎100%是进口的。

    数控系统的发展方向不是单一地往加工中心走,面还要拓宽,每个企业一定要在面上找准自己的坐标,发展各自的特长。

    但是定位问题又牵扯到国内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往往是一个企业辛辛苦苦开拓一个新领域,刚培育成熟,显现出市场规模,就会有其他实力更雄厚的企业去跟进这块市场。造成很多小企业不愿意第一个去开垦市场,也不愿意把规模做大,惟恐招致恶性竞争。

    我在数控系统行业做了20多年,有感情,也寄托了一生的希望。我一直期盼行业有光明的前景,但靠少数几个人是不行的,靠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更不行。只有培养全国范围的人才储备库,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把市场做完整,做好。
 
 

---- 文章出处:中国压铸模具 www.mould.org.cn 欢迎转载

 
会员推荐
 
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模具压铸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主办单位:易模网络   技术支持:易模网络 本站法律顾问:冯辉律师 QQ16227216
Copyright © 2005-2025 ※压铸模具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户服务热线:0574-86865909      邮箱:lh6m@163.com     备案号:浙ICP备13030037号-4
  浙公网安备33020602000967
压铸模具,北仑压铸,北仑模具,北仑压铸模具

模具报价微信扫一扫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