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国务院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已有半月,但热度却半点未降。
昨日,温州举行了一场“探路温州金融改革”论坛,政界、商界、学界的代表悉数到场,一起畅谈温州的金融“改革大戏”。 3月28日,国务院针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布了“十二条”项目,经济学家马光远将其称为温州金融“改革大戏的剧本”。 马光远说,“十二条”简单的“剧本”,每一条都非常重要,但第二条最重要,它是“试金石”,中国的改革从来都不会给你很好的“剧本”,很多“剧本”本身并不精彩,我更期待我们的“演员”。 马光远说的“剧本”第二条,指的是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 也恰恰是这一条,令昨天在座的嘉宾“针锋相对”。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称,小贷公司实际上“闻着臭,吃着香”,因为它的信用不可控,如果把小贷公司管理起来,风险管控起来,小贷公司就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没有必要转为村镇银行。 20年前成立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的民间金融第一人方培林也指出,小贷公司就是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就是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就是只放不存的,中央要支持小贷公司发展,不一定将其发展成为村镇银行,也不是让它吸存,而是可以扩大它的融资渠道。 不过,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也给出了“个人看法”:我非常赞成方培林讲的,但小贷公司里面办得好的,办到一定程度的,为什么不可以转呢? 那么,哪些小贷公司才符合转的条件? 张震宇透露,一是时间办得长的,有经验,人才很多的;二是资本金规模大,现在小贷公司规模最大的已超过8亿,已达到一定规模;三是在经营过程中,每年都被省政府评上优、良等级的小贷公司,可以先试试看,把它们先捧出去。 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多大为好? 剧本中还有一条也引起了高度关注——研究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这一点,对温州6000亿民资意味深远。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吴国联说,这事我们在前年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关于怎样开展境外直投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也制订了实施办法、细则,技术层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方案已经在国务院那里,但这次为什么前面再加一个“研究”,因为这事比较重大,牵涉到外汇管理体制的一种突破,也就是个人直接可以向海外投资。 温州民间投资服务中心的发起人黄伟建大胆提出了想法:去年试点做境外投资,每年单个项目是300万美金,总额不超过两亿,我认为这个不合理。一个温州企业家可能一年投六十几个项目吗?不可能。我们对境外投资项目本身不熟,去投资必然要花很多精力调研,投一个300万美金的项目,对温州的企业家来说太小,还不如一年投一个项目,一两千万美金,更合适一点。 改革要胆大点,还是稳当点? 至于改革的胆量,马光远提到,温州有很好的“演员”,“剧本”可以差一点,但“演员”胆子要大一点,创新多一点,对于体制突破的办法灵一点。 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9日率央行调研组赴温州调研时就表态说,对于温州金融改革,要减少管制,允许试错。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将此次温州金融改革比喻成“小白鼠”。但温州金融办主任张震宇不这么认为:“小白鼠”在实验里大部分都是一命呜呼的,我不想把温州的金融改革搞死掉,风险要越小越好,将试验比作一扇门,对于把门的来说是越小越好,可以控制,关键是机制。 张震宇说,就像民间借贷,太活跃不行,金融体系断层我们要填补,方法就是搭四个平台,小贷公司是一个,村镇银行是一个,还有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管理中心。
---- 文章出处:中国压铸模具网 www.mould.org.cn 欢迎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