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联想控股集团总裁柳传志在刚刚结束的2013国际资本峰会中说到的那样,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压力来自于国家政策、国际形势和商业模式变化的三方面不确定性。撇开前两项外部因素不谈,单就如何应对商业模式变化带来的挑战、确保可持续发展而言,答案或许应从企业软性发展之路中去寻找。
历经政府换届、国际经济危机之后,中国企业在忙于应付政策观望期和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双重压力的同时,也迈入了一个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创新的变革期。种种来自企业内外的不确定性促使中国企业在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产品技术等硬实力之外,还必须思考如何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优化企业软实力,确保企业平稳度过转型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不断增强,让企业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化的潮头。
中国企业正普遍经历两方面的商业模式变革,即从单一简约模式转为多元复合模式,以及从快速成长模式(粗放增长型)转向稳定成长模式(内涵增长型)。
当企业成长为多元复合型时,企管中的产供销研等功能就被下放到事业部门或子公司层面。此时的管理主题也随之从产品层面的统筹升级到总体战略布局、整体资源配置、发挥集团优势、协同板块间战略等层面。在这一转变中,企业所要经历的除了涉及到管理上的各种结构变化、职能变化、人员变化等硬性变化之外,还有无法避开的软性变化。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曾言道:“企业软整合难度最大,要把我们的企业文化融合工作变成每个干部每天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同一个企业信念、愿景、价值观和目标下,差异化各自的竞争优势,才可能在多元复合模式中持续成长。
另一方面,企业发展阶段由快速成长模式转向稳定增长模式,也将对企业的软性发展环境带来挑战,也就是企业如何才能聚拢人心。对内,随着企业的扩张,员工积极性对纯物质激励的依赖度也在不断降低。此时,如何最有效的吸引优秀人才,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巩固员工的忠诚度就成为企业寻求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外,企业需要思考如何透过最优越的产品服务和品牌形象维持社会及消费者的信任,尤其是在不断努力满足其不断变化的期望和要求的前提下。简而言之,中国企业如何持续发展,如何与员工、消费者、社会持续的共同成长是一个重大课题。目前,已有不少企业意识到这一点。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就提出,“中国(企业)面临的大问题,不是赚钱的问题,而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这样的变革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未来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取决于两方面,即是否能够发展领先卓越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科学,以及是否能够坚守健康正面的经营信念和企业文化。
在前面提到的2013国际资本峰会上,法国总统奥朗德对我们说:“中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中国。欧洲需要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动力,中国需要欧洲的先进技术来开拓明天的市场。”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中国企业应对新挑战的重要途径。
过去十年中,中国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管理质量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数目从十年前的15家跃升到今年的95家。但是,细观中国企业的平均总营利收入与人均营利收入,还与其他500强企业分别相差了1倍和1.2倍。中国企业家仍需更多地走出国门,向优秀企业学习,掌握更先进、更过硬的产品和管理优势。
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需要在新挑战下建立并坚持健康的经营理念与文化,即关注企业的软性发展,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企”字结构上“人”下“止”,如果忽略“人”的因素,则企业唯余“终止”一途。换句话说,在内,如果员工不持续投入地为企业工作,企业就无法长存;在外,如果消费者和社会不再信任企业,企业就无法继续发展。而科学的、健康的企业理念和文化信念则可以引领员工积极努力的工作,并在消费者和社会中为企业赢得足够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把企业带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并帮助企业应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和难题。
在这一点上,已有成功的国际企业案例供借鉴。如Ben&Jerry's的“三重使命”、松下的“透过事业活动贡献社会”、宝马的“把事做好,然后做好事”等,都是在坚定不移的落实健康企业理念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发挥到极致的成功案例。“他们(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和理解各种不同的管理文化。中国的企业家需要尽快把中国管理文化定型下来,还要通过某种方式呈现。”罗兰贝格亚洲区总裁常博逸(Charles-EdouardBouee)先生说道。
---- 文章出处:中国压铸模具网 www.mould.org.cn 欢迎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