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的中国人对感情方面的事情有一种严重的误解,似乎感情是受理性制约,收放自如,想要的时候召之即来,禁止受到干扰与伤害的时候也是可以挥之即去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想要孩子谈恋爱的时候,孩子偏偏轻易跨越雷池,需要孩子承担婚姻与家庭的责任的时候,却再也不见动静。
在高考之前的恋情大体被认为是早恋,而遭遇如同洪水猛兽一般的抨击与谴责,就如贾春宝在2011年春天文章中所感慨的“连恋爱都要经过组织的批准”之后才可以,在不被允许的时候谈恋爱,更多的像是地下工作一般偷偷摸摸。
虽然感情难以自如控制,但人在对异性追求方面却是有增无减,成家立业与传宗接代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丝毫都没有减少,两相挤压之下,能找到如意的另一半,并能携手相伴走过后半生的难度就被无限提高了。
在国际化、城市化、泛商品化潮流之下,每个人为了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都有所提高,同时在内心对于真情实感的怀疑也越来越强烈,虽然内心时刻在渴求真爱,但是真正遇到真爱并抓住,能相扶到老却是极为奢侈的。更多的是劳燕分飞式的候鸟型伴侣关系,甚至如露水夫妻一般见不得阳光。
在企业管理之中有一条潜规则,就是禁止办公室恋情。一旦同事之间出现了暧昧关系或者恋情,并难以自拔,那么结局只有一个“其中的一方离职”。因为工作时间是用于工作的,诸如找对象谈恋爱这样的私人事务,占用工作时间,从老板利益考虑,就是一种损失。
再开明的老板,也不会任由下属员工办公室恋情泛滥,所能做的仅仅是关心单身员工的情绪变化,从外边协助寻找并对接恋爱机会,更有甚者,希望自己的员工与外界的大客户之间有暧昧关系,如此至少对业务推动有积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做法更类似于古代帝王诸侯所用的和亲策略或者政治联姻。
现在的人所关注的基本都是工作与生活两件事,上班的时候找客户,下班之后找对象。上班是为了求生存,生活本身为了更好地工作。如何能把这两件大事妥善地协调,并能彼此互动呢?
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把客户发展成为对象,或者以如谈恋爱一般地热情去工作!用恋爱的心态去工作,自然可以做到“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的境界。那样多好!只要有这种心态,定然会让自己在工作之中更加有韧性,坚定地跟客户保持密切的沟通,最终肯定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老板大概都喜欢员工像对待自己的对象那样对待客户,像找对象一样地去工作,忽视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界线,在休息时间也可以忘我地工作。
用生活的情绪去工作,并用工作去满足生活所需。这不单纯是满足机构单方面的利益,对员工而言,业务恋爱两不误。遇到客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觉得合适就收了做(压寨夫人)或者是自己的(山大王)觉得不合适就当客户,赚TA的钱。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在恋爱的时候,还能理性地积极投身于工作之中的,也并不是每个老板都可以用开放的心胸去对待办公室恋情,在老板看来,同事之间谈恋爱是对工作资源的浪费,也是会形成办公室政治,拉帮结派而让自己的权威性受损,更会由于核心员工离职而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荡然无存,从而进入生死存亡的边缘。
我们以前经常会面临一个选择,就是通常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相反干一行爱一行的问题。爱一行干一行,基础是喜欢,是主观因素,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这种精神层面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而干一行爱一行的基础是现实,关注的是客观的确定性,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稳定。
成败与效率都是由意愿与能力这两方面因素决定的,而能力是基础,在这两者之间,意愿直接影响到能力的发挥。其中教育培训所解决的是能力问题,是意识问题,是技巧与方法的问题;咨询解决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的问题,是愿意不愿意去做的问题。
管理咨询领域之中的目标管理,更多的时候是发挥转化的作用,把机构的整体目标与个人的特定目标结合并转化,只有把机构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集合,并转化为个人目标,才能让个人拥有工作的动力。
只有把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自我实现结合,跟个人的内心需求挂钩,才能让人激发其内心的潜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为机构带来价值。
在物质激励方面,更多的需要对员工的心理预期进行管理。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就是在用专业而系统的服务,激发员工在积极工作的时候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目标与需求与机构的目标与需求方面进行嫁接与转化,帮助老板与管理者进行心理投资,强化企业心理资本。
给与之后再拿走,这相比于从来都没有得到,是一件更为残忍的事情。因为得到之后再失去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当我们享受便捷的生活条件的时候,总是担心会失去那些曾经拥有的东西,而且失去之后总是会自责,似乎是自己没有能力留住,根源在于自己太差了。
比如人总是习惯于随着商业法则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似乎不如此就意味着被淘汰。
在调节心态上,为了避免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索性就面对别人的给与理性地拒绝,淡定地管理自己的内心需求与欲望。因为索取的都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仅在刺激自己的欲望,强化自己的需求,而且那些东西都是需要拿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交换的
---- 文章出处:中国压铸模具网 www.mould.org.cn 欢迎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