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重塑产业链
8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与产业联盟承办的“互联网+智能硬件,推动创新创业的新引擎”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据了解,工信部将制定《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促进我国智能硬件创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表示,“互联网+智能硬件”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方向。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基于目前政策扶持,许多互联网品牌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行业,扩大互联网圈的生态。业内认为,此次研讨召开,目的是促进“互联网+”与智能硬件的融合,“互联网+智能硬件”的创业目标愈加清晰。
尽管目前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硬件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用化,新式穿戴式设备不断传出,但我国硬件市场整体存在诸多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集成电路与软件研究部主任李婷在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从创新层面看,智能硬件产品创新门槛高,创新资源尚未充分释放。在技术层面,底层软硬件和共性关键技术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标准方面,标准和应用规范缺失,行业推广普及任重道远;在服务方面,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政策环境与创新快速迭代不匹配;在生态方面,产业生态碎片化,互联互通问题抑制市场规模效应的发挥。
上述问题抑制着我国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不过,在工信部制定《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完成后,相信该行业将迎来更多机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智能硬件技术将更加成熟,产业分工将更加明确,行业标准得到规范,整体生态系统将得以完善。业界人士认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加速渗透,加上“互联网+”等各种利好政策,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业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新格局下穿戴设备前景可期
截至目前,智能产品仍以智能手机、平板等硬件设备为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市场相对饱和、产能过剩等因素透支了需求,在“互联网+”浪潮兴起之前,大多数消费电子企业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行业和企业纷纷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互联网+”的出现,赋予了消费电子产业软实力上的强大提升,同时也给了可穿戴设备难得的市场机遇。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额有望从2012年的97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3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9%。2015年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800万台,较2014年增长68%,消费额规模达192亿元。未来几年该市场将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14350万台,消费额将达438亿元。
作为可穿戴设备代表产品的Apple Watch就是一个成功案例。7月份,苹果发布第三财季财报,当时Apple Watch仅开售9周,库克称“Apple Watch同期销量好于iPad销量”。而在这背后,是谷歌眼镜仓促停产、MOTO 360无人问津等一系列事件铺垫出来的。但各大终端厂商越挫越勇,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纷纷开始瞄准这个全新领域。其中不乏做智能手机失败的诺基亚、代工巨头富士康。
涉足研发领域,富士康似乎并不擅长。但该公司以投资方式介入该领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近期,电子代工巨头富士康投资一家可穿戴健身设备公司Lemonade Lab,计划切入医疗健康类领域,或为其开发可穿戴设备市场踏出重要一步。
富士康发力可穿戴设备市场
富士康是苹果iPhone的主要代工厂,其生产工厂已经遍布全国。不过,由于苹果订单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员工工资水平持续增长,富士康的代工业务已经大不如前,因此,自主创新是富士康的必然选择。
运动员可穿戴健身设备公司Lemonade Lab公司近期获得富士康580万美金融资,同时两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协议,Lemonade Lab目前共完成1030万美元融资。事实上,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富士康已经有了动作。据了解,该公司此前生产了一款智能手表,品牌为“h2u”,可以监视用户的心跳、卡路里的消耗和睡眠状况。富士康计划在内部试用后,再将其推向市场。
除了单一产品,富士康也开始准备在智能硬件多方面布局。富士康高管表示,公司未来会进军电动汽车、云计算、可穿戴设备以及传感器和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此外,富士康还希望向其它公司提供运行于其自主开发软件平台的传感器、控制器和工业机器人。
而这离不开“互联网+智能硬件”的协作发展。随着智能硬件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可穿戴设备成为数据终端收集装置,可以长时间连续不间断的采集用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然后将数据上传到云端。
总体来说,富士康涉足可穿戴设备市场是加大转型力度的体现。富士康未来推出的产品将更积极融合“互联网+”的特质,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的发现用户的关键特征,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和方案,以进一步提升用户对终端设备和软件设备的使用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