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高大上”的机器人行业似乎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但是其实它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了。离安防行业最接近的就属安全防爆机器人、灭火机器人等,离大众生活最接近的就属服务机器人、智能机器人,除了这些还包括工业机器人以及农业等行业应用机器人等。
目前机器人应用已渗透到各行业当中,但受困于成本和安全等因素,市场还未全面打开,不过国家已经开始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例如此前发布的“工业40”战略,其核心就是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产品由趋同向个性化转变,用户也将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此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汽车制造业,如今,机器人制造企业正努力向其他领域拓展。此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替代重体力劳动和复杂劳动,以解决人力在恶劣环境下作业的问题;而现在正转向简单重复的、大量使用劳动力的地方,未来机器人替代从事简单的重复劳作将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9499台,同比增长2637%,占国内机器人市场份额23%。预计2015-2020年,中国机器人需求持续释放,年增长率亦将稳步提升,预计2015年的市场需求达到5万台,到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14万台。而国产机器人产量加速增长,市场份额也将从2015年的24%增长到2020年的29%,产量将从2015年的12万台增长到2020年的41万台。而市场整体也会呈加速增长的趋势,201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198亿元,同比增长1905%,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357亿元。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与劳动力成本增加有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的配套能力显着增强,产业基础十分雄厚。在国家推行“互联网+”政策的带领下,全国传统产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再加上机器人等产业的带动,我国正面临一场新的产业变革。
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策双重鼓励
3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无人工厂在日本诞生。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力成本的提升,无人工厂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目前,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机器人革命”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
在“机器人”概念被国家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关注这个行业,“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也被许多地方政府纳入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之中。我国现行机器人行业管理体制为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体制。宏观调控归属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以及商务部。此外,一些自律机构承担行业引导和服务职能,如高校类型的开拓者机器人协会、电子科大机器人爱好协会等,地方类型的上海、深圳机器人协会等,地方政府也会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
1国家政策凸显顶层设计
在2010年之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只有个别军工单位在做研究。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2010年10月,我国出台首部机器人行业政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工信部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提出要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决定》的出台对加快推进我国环保型或智能型装备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此次国家发布的《决定》只是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了模糊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初步规划,具体细则和要点并没有显示,不过该《决定》凸显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在机器人产业发展初级制定了以“智能”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为以后的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目标。
2010年之后,市场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国家和企业需求,在2010年至2012年间,机器人产业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国家发改委随后在2011年6月,印发《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重点内容体现了发展高技术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需求,明确提出了高科技机器人产业结构转型的目标,受到了广泛关注。
第一部完全针对机器人产业的法规于2012年出台。2012年4月,科技部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其间,我国将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并且重点发展技术,鼓励企业创新和攻克难题,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高度支持。此部法规出台之后,国内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家机器人“十二五”规划奠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道路,为今后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在2012年之后的“十二五”发展期间,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平均增速每年超过30%。
就在2015年,国家发布“十三五”规划。“互联网+”带动传统行业改革步伐,机器人带动产业变革,2015年国家发布《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国家顶层设计,工信部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轮胎、陶瓷等原材料行业,民爆等危险作业行业,锻造铸造等金属工业行业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推广应用。《规划》也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家庭辅助类机器人以更高的性价比解放人类双手。据了解,该《规划》明确提出未来将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和家庭辅助机器人,提出在大型流水型工厂内以机器代替人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在高危行业以机器人代替人工保障安全的发展目标,并且提出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机器人。从“十三五”发展规划当中可以看出,机器人产业未来将呈现出“互联网+”之风,带动各行业变革,最后进入家庭领域。
2地方政策扎堆出台
2014年,各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机器人产业政策。例如,上海再出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深圳发布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产业规划政策等。而在此之前,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浙江、重庆、洛阳、广州、东莞、佛山、顺德等地方政府出台机器人相关扶持政策。从各个地方政策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来看,各地均胸怀远大抱负。其中广州、重庆、南京、湖北等4地2020年机器人产业规模目标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上海、东莞等地目标超过500亿元。以下为各地政策规划目标。 上海:2015年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00亿元,2020年达到600亿元-800亿元。2015年-2020年,应用机器人数量年均增加30%以上,平均每年新增机器人3000台以上,平均每年新建5条以上机器人示范应用生产线。 广州:到2020年,培育形成超1000亿元的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其中包括形成年产10万台工业机器人整机及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其中,深圳提出积极培育和发展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 东莞:到2016年,力争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20年,力争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实现翻一番,达到700亿元。全市“机器换人”实现广泛深入推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由2013年8万元/人提高到11万元/人以上,全市工业投资中设备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体系,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6-8个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国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龙头企业。 3发达国家加速全球化布局 目前,美国机器人市场和应用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机器人的国家,美国在很长时间内迫于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原因,机器人工业领域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问题。不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为了打破日本、欧盟对机器人工业的垄断局面,美国政府开始取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限制,加紧制定促进该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政策。目前,美国的机器人工业正迎头赶上,在多个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奥巴马政府在2011年6月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提振美国制造业。根据该计划,美国投资28亿美元,重点开发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第三代智能机器人。世界技术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在工业机器人体系结构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技术的全面性、精确性、适应性均超过他国,机器人语言研究水平更高居世界之首。这些技术与其固有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融合,为机器人智能化奠定了先进、可靠的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已经成为机器人制造与应用强国。据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最新统计,受制造企业强劲需求驱动,北美的机器人行业在2014年进入其最快增长期,上半年获得创纪录的14135台机器人的订货,价值788亿美元,订货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0%,销售收入增长16%。其中汽车工业是对今年第二季度机器人销售贡献最大的行业,订购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7%。非汽车行业如半导体、生命科学、食品与日常消费品行业,今年上半年的机器人订货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但是最强劲的增长还是来自汽车制造相关行业。来自汽车及配件制造企业的机器人订货数量在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据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估算,在美国的工厂里大约有23万个机器人正在使用,美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量仅次于日本。 日本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和出口国。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每年机器人产量高达3万台,几乎是欧美国家的总和。日本生产的机器人几乎有一半用于出口,出口比列达46%,出口国家遍布全世界。 日本机器人产业和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植。本世纪初,日本政府就成立了“新世纪机器人技术战略调查会”,研究讨论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企业在开发机器人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制定并发表了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战略,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鼓励措施,包括资金、税收、贷款、保险等各方面的扶植政策。日本尤其重视建立“产官学”的合作体制,由国家研究机构研究机器人的基础技术,然后低价转让给民间企业,鼓励企业尽快开发研制新产品和新技术。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落后于欧美,只有在机器人技术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韩国在机器人领域兼容度高,谋求布局全球市场。韩国政府很早就认识到机器人产业对于带动本国产业升级、撬动世界制造业格局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机器人产业保持了非常强劲的增长速度,截至2013年,在整体机器人产业中占据最大份额的制造业机器人领域,以出厂台数计算,韩国已排名世界第4位。未来韩国政府将积极鼓励各行各业加快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形成开放型的产业生态系统,并通过全球合作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率。
进入21世纪后,IT产业的急速扩张促使韩国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呈现出规模化和系统化的特点,产业资源部、信息通信部、科技部等部门都相继制定了针对机器人研发的相应支持举措。2008年首部机器人产业的相关法案《智能机器人开发及普及促进法》正式出台,2009年又推出了首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机器人产业前进的步伐,韩国政府于2014年颁布了第二个智能机器人开发五年规划。与2009年将大部分重点放在建立产业架构、培育产品开发和推广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相比,第二个五年规划更侧重于将技术与其他产业相融合,通过扩大产业外延,在国内外创造新需求和新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