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中国在通往“大国”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但在COP21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为了减少增加负担,对解决国际性问题的消极态度也更加显眼。国际社会认为中国不应该只主张本国利益,还应当履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
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国会议(COP21)在法国巴黎开幕。当天正好,中国首都北京笼罩在严重的雾霾之中,仿佛在嘲弄这场各国首脑商议地球环境的会议。北京市内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达到中国标准的约28倍,超过了每平方米1000微克。12月7日,北京首次发出了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报”。
在COP21上,中国强调将与美国强化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暖。但另一方面,中国仍坚持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出席COP21首脑会谈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气候变暖对策,应该按照各国的经济情况和对应能力来推进。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提高生活水平。
11月底,北京遭遇了今年最严重的空气污染。应对雾霾已是刻不容缓
虽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姿态值得赞扬,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可以说是本来就应该的事情。习近平主席在COP21上的发言,或许是构建国际框架时的一个砝码。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希望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减轻本国负担的意图,以及谋求更多国家支持的想法。
很多北京市民在网上抱怨空气污染,表示“无法忍受了”。看看这些市民的心声就会明白,其实中国才是最需要采取环境对策的。
中国的影响力意外的小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其《中国走向全球(China Goes Global)》一书中断言:“中国政府对于任何国际问题,都没有展现出积极、主动、为解决问题做贡献的姿态”。在海洋权益等涉及本国利益的问题上彻底强调本国立场,而在其他方面却采取的是被动策略。因此,沈大伟教授认为,中国除了部分领域之外,其国际影响力并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大。
11月13日巴黎连环恐怖袭击刚过,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便在土耳其拉开了帷幕。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称“中国也是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希望驳斥“镇压”说法,争取国际社会对新疆反恐行动的理解。对于这种做法,也有批评意见指出,这是在利用巴黎恐袭事件,把中国采取的政策正当化。
中国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方面的确增大了影响力。习近平领导班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如果只是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一味强调本国利益,中国就不可能成为与美国匹敌的大国。中国应当意识到,如果不积极参与世界性问题,并且担负起责任,就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的信任。(记者:小平和良,《日经商务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