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作为温岭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传统产业之一,落后的生产方式被时代所抛弃,翻砂铸造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也是温岭市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464家关停整合至30家,从粗放型生产到“机器换人”,从重污染到环保节能,温岭市的翻砂铸造行业在经历发展之痛后终于得以转型,涅?重生。
464家将关停整合成最终的30家左右
关于温岭翻砂铸造行业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市经信局有一本厚厚的资料汇编,讲述了整个过程。
铸造行业是温岭泵与电机、汽摩、机床等主导产业的重要配套产业,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截至2012年,温岭市共有铸造企业464家。
“这些企业有70%至80%分布在大溪、泽国两地,而又有80%至90%是属于非法用地。”温岭市经信局副局长江胜介绍,这些企业都有相似之处:厂房比较简陋,平均固定资产不超过20万元,平均年产能力不超过1000吨,员工数不超过20个,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甚至于,每次台风等恶劣天气侵袭,这些企业的厂房都是重点保护对象。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铸造企业大多为重污染企业,生产中产生的粉尘等,对企业内的员工和周边居民都是一大伤害,“白衬衫进,黑衬衫出”就是铸造企业的日常写照。
对于这样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似乎全部关停就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作为以泵与电机为主导产业的温岭,铸造行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市工业发展的需要。经过测算,我市泵与电机等产业一年需要30万吨铸件。
“既然不能全部关停,那就需要设置一个门槛,不能再以原先的生产方式继续下去。”江胜说。
关停淘汰一批,升级改造一批,整合入园一批,温岭市全力打造铸造行业绿色制造示范基地,引领推进“腾笼换鸟”。
2014年4月25日,该年度第一批铸造企业关闭名单发布;2014年11月12日,19家企业同样上了第二批铸造企业关停名单。
在关停的同时,改造提升工作也在进行。2014年9月22日,第一批原地改造提升的铸造企业名单公布,7家企业榜上有名。
“对于改造提升企业设立的门槛,其中之一就是设备。”江胜介绍,企业需要转型升级,设备也就需要更新换代,改造提升的企业需要购买国内先进或国际一流设备,而在这方面,市政府也加大了补助力度。
购置进口设备的企业,最高能得到25%的补助;购置国内生产设备的,最高也能得到17%的补助。
截至5月底,温岭市铸造企业还有92家。
至于这92家企业,除了进行改造提升的几十家之外,其中的大半仍不符合生产要求,将在今后两年内逐步被关停淘汰。按照计划,经过关停和改造升级后,全市铸造企业数量将停留在30家左右,“预计年产量达到30万吨,基本能够满足我市泵与电机等产业的配套需求。”
在“黑乎乎”的旧厂房待一会儿,整张脸都是黑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这个行业,陈士初在翻砂铸造行业“摸爬滚打”已三十多年了。站在陈士初位于大溪镇新岙里村的老厂门口,没个心理准备,还真不太敢进去。
因为从外往里看,工厂内黑乎乎一片,尘土飞扬,地上堆满了黑色的粉尘,整个屋子都笼罩在黑色之中。
“这么肮脏的环境,进去肯定是‘白衬衫进,黑衬衫出’吧?”“何止啊,现在好多了,我以前在厂里待一会儿,整张脸都是黑的。”陈士初说。
一个小小的场地,一点点逐步扩大,全靠陈士初自己一点点搭建扩张。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有近2000吨的产量。“当然,因为条件有限,这几乎就是极限了。”
走进这一间1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发现这一厂区基本就是由砖块和塑料篷布搭建而成,红色的砖块还裸露在外面,也已被蒙上了一层灰尘,外露的部分用篷布遮盖,整个厂房很简陋。
在厂房门口的左边,是一包包堆在一起的煤粉,陈士初说,这是翻砂铸造必须要用的一种材料,通过传统的冲天炉生产,大量的粉尘就源于此。
现在,最落后的冲天炉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中频炉,虽然产生的粉尘数量有所减少,但仍改变不了翻砂铸造行业重污染的现状。
在厂房门口的右边堆积着一些废渣,陈士初介绍,这就是翻砂铸造后留下的,10天就能产生约2吨的量。
这些废渣其实可以做成砖头回收利用,仍可以产生效益,但是,以前翻砂铸造企业太多,产生的废渣也多,砖头制造企业消化不了,废渣就成了污染土地的罪魁祸首。“没有地方可以处理,有的拉去做了土地填埋,而更多的就被随意倾倒掉了。”陈士初说。
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没有流水线,没有自动化设备,工人们干的都是体力活,目前,共有50多名工人在这里工作,每个来往的人,也都是“黑乎乎”的,身上沾满了黑色的粉尘。
投入8000万元,老翻砂厂开始“腾笼换鸟”
对于未来的规划,陈士初当然不是以这个老厂房为基础,而是位于大溪镇油屿村的翻砂铸造行业园区里的新厂房,那里才是他新规划的起点。
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在这一块土地上,几幢新厂房拔地而起,陈士初的公司也将在这里重新起步。
通过重组整合,陈士初联合其他几个铸造企业的负责人,一起在这个园区内建造了新的标准厂房。目前,设备机器已经全部搬入,工人们正在安装中,等厂房验收通过后,新公司就可以正式投产了。
回想起来,3年前,政府要求铸造企业转型升级,一开始,陈士初并不乐意。
没有设备、没有技术,吃饭的家伙眼看就要被淘汰,陈士初很焦虑。但他也明白,粗放型、重污染的发展模式在眼下这个社会已站不住脚跟,要想发展,必须转型。
于是,联合其他几个人,花了1600多万元,他们买下了铸造园区的一块地。
场地有了,技术设备呢?为此,陈士初跑了河北、山东等多个地方“取经”,“原先的设备太落后,只有更新换代,企业才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
去年,陈士初和他的搭档们终于下了订单,一期投入1000多万元,二期还将追加1000多万元。
新购置的设备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来生产,其中的冷芯铸造设备,更是达到了欧洲的排放标准,“我们与设备生产公司签订了合同,一旦排放超标,他们将面临处罚。”
从土地到厂房到设备,前前后后加起来,陈士初的新厂房共投入了近8000万元。
陈士初的目光放得更远了,新设备的投入,直接带来的就是产量的成倍上升。在原先的旧工厂,一年生产2000吨已是极限,而新的设备投产后,将带来一年近2万吨的产量。
而且,新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会有明显提升。“以前的产品会有一些瑕疵,比如因密度而造成的漏水问题。”而今后,这些问题都将被解决,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销路自然会更广,陈士初相信,好的产品会吸引更多的客户。
除此之外,人工成本也降低了,一项原本需要十几个人共同完成的工作,现在通过流水线生产,一台设备只要两三个人就够了。
搭上转型顺风车,引进日本设备“机器换人”
台州谊聚机电有限公司原本也位于大溪,因地方太小,产能跟不上,2012年,公司将厂房搬到了松门东南工业区,也几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谊聚开始酝酿转型。
正好,市里提出铸造行业转型升级,这与谊聚的想法不谋而合,“可以说,我们刚好搭上了这一班顺风车。”谊聚员工林宏伟说。
谊聚开始考虑“机器换人”,也去了各地求经,最终看中了日本的一套设备,从自动铸造到翻砂处理,一整套设备花费2700多万元,在谊聚正式安了家。
去年年底,设备开始调试并正式投产,“一条生产线,以前需要六七十个人,现在十几个人就够了,更重要的是,人工少了,产量反而上来了。”林宏伟说,从目前来看,产量差不多是过去的3倍。
转型升级对谊聚来说,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企业在生产上的后顾之忧。
原先因为产能跟不上,生产的铸件甚至不能满足自身所需,谊聚只能向其他厂家购买,“这就带给我们不小的压力,担心产品质量不行,也担心生产的产品一时供应不上,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后续的产品销售。”林宏伟说。
现在,谊聚生产的铸件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自己生产、自己把关,对于铸件质量,自己也敢拍着胸脯向客户保证了。
“今后,随着设备的进一步成熟运用,我们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销售给其他企业,为企业增加一部分利润。”林宏伟说。
记者手记〉〉
熬过阵痛
找到自己的路
转型难以一蹴而就,成长必将经历一段阵痛,在这时,不少企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其中,利欧与谊聚购买了日本进口的全自动生产线,目前已经投产;乾亨机电有限公司购入国内先进设备,进入了投产状态。此外,还有十多家企业也开始了改造提升的摸索阶段。
目前,温岭市还有约90家铸造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关停还是升级,生死攸关。如何熬过转型阵痛期,从而升级成为精细化发展、高科技含量、环保低能耗高产出的企业,是这些想要生存下来的企业需要寻求的唯一出路。而在这一条路上,那些领跑者已经为他们在前方留下了脚印。铸造企业可向这些领跑者借鉴学习,形成发展共识,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道路。
为了鼓励企业转型,也为了帮助企业成功转型,政府部门也加大补助力度。2013年12月24日,《关于开展铸造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的若干意见》出台,进行改造提升的企业将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市财政也设立了铸造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整治提升示范项目政策补助。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审批仍然比较繁琐、部门推诿现象仍然存在,反而成了这些原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在转型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在这一方面,各有关部门也要尽力加快各项手续流程的速度,真正抱着为企业服务的态度去开展工作,当好“店小二”,对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搭把手,以免在政府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拖了后腿”。(本报记者王悦通讯员杨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