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尊为“工业之母”,缘于小到螺丝纽扣、大到工程设备等工业制品的生产加工、制作组装都离不开模具。在以制造业为主的泉州,模具行业的起步较早: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雏形以后,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并且通过细分领域的延伸,有力地支撑了泉州鞋业、纺织服装、水暖厨卫、汽配等行业的发展。
然而,目前的泉州模具行业却“风光不再”,居产业链条边缘、价格战、规模小而散、创新研发乏力等症结正重重套在行业身上,迅速被厦门的模具行业拉开距离。面对这一现状,泉州的模具企业主动从规范管理、产品创新、产业协同等方面突破,进行了多元化的转型升级探索,并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效。
遗憾的是,这些尝试局限在小范围、单一企业,且要全面推广仍有较大的困难。在泉州的模具人看来,要全面破局模具行业的发展困境,紧靠模具行业本身的力量难以实现,更为强大的外力是政府方面与制造产业。模具业界呼吁,政府与制造产业能更加重视模具行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与增益作用,有针对性地扶持与引导模具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泉州制造产业新的需求。
成色不足的“工业之母”
被誉为“工业之母”的模具行业,在泉州引发的关注度并不高。造成这一现状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泉州的模具行业本身总产值并不高,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制造业的增幅;另一方面,受到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泉州的模具行业本身陷入了价格战、边缘化、投入热情不高等症结,拉低了行业的整体水平。可以说,当前的泉州模具行业的成色有些不足。
兼容百业的“工业之母”
泉州的模具行业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起,脱胎于钳工工种的模具雏形就出现在泉州。泉州市模具工业协会会长陈经伟就经历了这一阶段:以手工技艺为支撑,并辅以简单的加工设备,在敲敲打打声中奠定了模具行业的基础。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泉州的模具行业从早期的手工作坊式加工走向了当前的数控化、智能化加工阶段,形成鞋模、塑料模具、密胺模具、铸造模具、水暖模具、陶瓷模具等细分领域,全面覆盖了泉州主要制造产业。根据泉州市模具工业协会调研显示,仅在鞋模这一块,泉州的鞋模规模就达到全国第一,有力地支撑了泉州鞋业这一千亿级产业的发展壮大;泉州生产了全国60%以上的民用对讲机,其背后有塑胶模具、五金压铸模具作为依托。
对于模具行业,业界还存在着一种观点:模具产业是效益放大器,对于所服务的制造业能提供几十倍乃至数百倍的效益放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普通的鞋模往往只需数千元,但通过它制造出来的鞋底或鞋面可以达到数万双乃至数十万双。泉州市丰泽区诚益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胜就向记者介绍说:“从成本结构来说,泉州鞋企生产的鞋子成本平摊下来,每双有1块钱是用在鞋模上,而品牌鞋企的这一比例则更高一些。”
不断被拉大的差距
根据泉州市模具工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从行业总产值来说,泉州以40亿元左右的产值位居全省第一,厦门与福州的产值都在20亿元—25亿元左右。而福建全省的模具总产值大致在110亿元至120亿元之间。
可以说,模具行业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和福州三地。虽然总产值上泉州仍占优,但在高端设备、整体实力、企业规模等方面,泉州却已落后于厦门。“与厦门相比,十五年前泉州的模具水平还有一定优势,十年前已开始落后于厦门,如今更是全方位落后于厦门。”陈经伟坦言。
“跟厦门对比,泉州在中高端的精密模具领域,有着五年以上的差距。其中,以模具加工设备来对比,厦门慢走丝加工设备有四百多台、镜面火花机两百多台、高性能铣床一百多台,总计八百台的设备当量;而泉州高端加工设备加起来就五六十台,这一差距十分明显。此外,厦门的模具企业已经形成外资企业、五百强企业等梯队,并且在出口国外方面取得不错的效益。”泉州市模具工业协会荣誉会长吴静瑜从数据对比方面介绍了两地模具行业的差距。
产业链条的“边缘角色”
造成泉州模具行业“大不如前”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作为产业链条前段的模具行业得不到重视,在与制造业的配合中处于边缘地位;长期得不到发展的模具行业,正以价格战作为主要盈利途径,进一步拉低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与鞋业、服装这些千亿级产业相比,泉州模具行业总产值40亿元的规模显然“上不了台面”。而在与制造企业的协作中,模具企业也扮演着尴尬的“边缘角色”。福建华科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建根就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我就听到一位泉州制造业企业家在给供应商排款时,料米等配套厂商被排在前列,模具则被放在无足轻重的最后一位。”陈经伟也指出:“传统制造产业上规模后往往把模具当成是一个配套行业,甚至为了追求性价比,压价行为成为常态,导致模具行业、企业利润低,乃至是以亏损的状态支撑其他行业的发展。这种局面,是不可维系的,也不能长久。”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不少模具企业为求生存,对业务往往是持“来者不拒”的态度:任何类型的模具都拿来加工,没有形成自己专注的领域。此外,长期受到资金方面的制约,不少模具企业不敢加大对设备、研发等方面的投入,而是守着订单过日子。这就造成一个死循环:模具企业缺乏资金,导致设备更新换代慢、研发滞后,竞争力日益衰退;缺乏竞争力的模具企业更难以获得制造企业的青睐,订单进一步减少,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此外,不断的价格战也是泉州模具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模具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模具企业为求生存,往往将价格作为招揽订单的主要手段。更为低廉的价格,一方面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拉低了制造业对泉州模具整体水平的印象;一方面迫使其他有一定规模的模具企业被拖下水,高品质的模具产品得不到应有的价值回报,挫伤了这些企业的积极性。
缺乏转型升级有效动力
当前,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地方试点城市的泉州,也正全面推进“泉州制造2025”的实施进程。泉州众多制造产业都主动响应这一号召,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泉州的模具行业同样有这一热情,但却面临着动力不足的窘境。
“绝大多数模具企业都是从小作坊起步的,逐渐发展壮大的。但有个问题难以解决:融资环境对我们不好,因为我们没有可以抵押的东西。企业的设备更新往往是靠自身微薄的盈利去投入,基于此,转型升级对模具企业来说很难。因为,付不起转型的代价。”泉州精博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新指出。
陈经伟也分析说:“对于模具行业来说,转型升级需要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注入,但这方面单纯靠模具企业自身很难实现。像厦门的模具行业就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支持,使得行业具备很强的吸引力,众多人才、资源都聚集到其中厦门。而泉州的模具企业要留住人才,只能通过高薪留人,还不一定留得住。”
而在泉州市模具工业协会高级顾问黄醒东看来,模具行业的转型升级却尤为迫切。他分析说:“随着其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深,势必对产业链前端的模具产品在精密度、多样性、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当前模具行业的整体规模、水平来看,所能提供的助益将日益减少。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泉州模具行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一旦模具行业的整体水平跟上来后,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将是一股绝佳的助力。但是,以当前模具行业所处的环境与规模来说,受资金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泉州模具企业转型升级的欲望并不大。”
(来源:全球五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