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
近年来,美国 制造业陷入衰退, 制造业向全球转移,也影响到 模具制造业的发展。2006年全美专用工具, 模具和装卡具总收入约 82.9亿美元,总利润24.88%,计 20.6亿美元。进出口总值 14.3亿美元,主要贸易国为:日本 4.6亿美元(32.07%);加拿大 4.6亿美元(32.06%);德国 1.3亿美元(9.39%);墨西哥 6千 5百万美元(4.58%);中国 4千 5百万美元(3.18%)。2006年进口总值 10.1亿美元,主要进口国为: 日本 4.3亿美元(42.19%);加拿大 29.6亿美元(29.18%);德国 1.1亿美元(10.87%);韩国 3千 6百万美元;中国 3千万美元 (2.93%)。2006年出口总值38.7亿美元,主要出口国为加拿大 16亿美元(41.39%);墨西哥 6千 2百万美元(15.99%);英国2千5百万美元(6.46%);德国 2千万美元(5.05%);日本 1千 5百万美元(3.96%)。美国 模具制造业在数控机床方面实力雄厚:由于美国首先结合 汽车、轴承 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 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 设计、 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
2、德国
德国可说是欧洲最早从事 模具生产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制造工业发展迅速,使其 模具制造技巧日益精良,精密度更受到全球使用者的肯定,并在全世界享有盛名,是全球最重要 模具供应国之一。依据德国 机械工厂 制造协会(VDMA)资料显示其 模具厂商数约 5000家左右,其中属于 VDMA会员 模具企业有 90家,这 90家 模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德国 模具产值的90%,但该国 模具产业结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厂商员工人数在20人以下占八成,员工人数20100人约19%,员工人数 100人以上仅占1%。依据ISTMA所公布的的资料,德国 模具销售值约占欧洲七个主要 模具生产国总销售值五成,比排名第二意大利的 22亿欧元高出甚多,可见德国 模具业在欧洲、甚至在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出口国方面,德国进口 模具主要供应来源为瑞士及欧盟国家,如意大利、瑞士、捷克、法国及奥地利等国,其中意大利约占总进口值之五分之一,排名第一,亦同时为橡塑胶用射出及压缩模与金属射出及压缩模最大供应国,瑞士进口占有率居次,为压、冲、撞打工具最大供应国。
德国主要出口地区仍以欧洲各国为主,瑞士自 1997年起,即是德国主要出口国,但随下游产品 制造据点逐渐移往东欧国家包括捷克、波兰、匈牙利等国,使得近年来出口至捷克的比例大幅成长,这也突显全球 制造业位移至新兴工业国家的趋势。中国大陆近年来成为德国第三大出口国,占总出口百分比8.0%左右,至于出口到其他亚洲 市场(如日本、南韩及台湾)的金额比重则是微乎其微。
目前德国仍位居欧洲 模具市场的霸主,在全球的 模具市场亦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然而近年来受到中国大陆及东欧(如捷克、匈牙利)地区等新兴 制造基地新掘起之影响,面临的处境类似另一
模具大国-日本,原本坚若磐石的 模具工业有松动的现象,与德国 模具业者逐步移往国外设厂有关。
3、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刚结束,日本 模具工业并没被人们当作产业存在,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进口量的增大,该国 模具企业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开始认识到 模具是决定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品,需要优惠政策扶持,由此着手制定和执行《 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简称“机振法”),从 1956年颁布,于 1961年和 1966年分别延长了 5年,并在 1971年和 1979年统一了相关法规之后,正式于 1985年失效。“机振法”中的《 模具制造合理化基本计划》提出一个操作流程,即对照合理化基本计算模式,由 模具企业向通产省物资别原科提出设备现代化计划,经审查后获得日本开发银行的特别融资。据统计,实施“机振法”开始 5年,294个公司以 6.5%特别利息获得了约 112亿日元资金。直接效果是, 模具企业 生产设备的数量显著上升,如 1958年日本 模具企业共 1164家,平均每个公司的 生产设备为 14.9台,而到 1964年这一数值增为 23.6台。间接效果是,获得融资认可的流程本身就与 模具企业经营体制改变、财务方面能力的强大相关联。以“机振法”的实施为契机,日本 模具工业会于 1957年成立,并通过该协会展开各种各样的信息收集活动, 模具企业得以广泛接触国内外信息,成效十分明显。总之,日本政府并不是一味局限于单方面出台措施,而是更侧重于引导企业,促进其增强核心竞争力。鉴于此,日本 模具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据国际 模具协会 1994年统计,1993年日本 模具产值占到该年度世界 模具总体产值的43.4%。
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日本 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各国进行产业转移以求降低成本,特别是 1993年-1995年的第 4次日元升值以后,日本中小 模具企业因订单减少、 模具价格下压等问题,深陷经营危机。从 1991年到 2005年,苦于日本国内巿场需求减少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后继无人等原因,日本 模具生产厂家及 模具就业人数在 15年间分别减少了28%和13%, 模具产值也自 1997年起呈现下滑,衰退率达11%。如 1998年日本 模具产值攀上 18,700亿日元的高峰之后,2006年则降为 4100亿日元。从 模具产业的毛利率也可以断定,日本中小 模具企业无疑受到了产业空心化和产业集群瓦解的强大打击。
随着日本大型 制造企业如三菱、夏普、本田、丰田等向海外的产业大转移,日本 模具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向海外巿场扩张,采用在国外设置 模具企业;或和当地企业合资;或发单给自己熟悉的 模具企业等方式。结果,在一般普及型 模具技术领域,出现了 机械加工技术取代 模具技能的趋势。因此,中国、韩国的 模具凭借价格优势加大了对日本的出口,在中低档技术含量的 模具巿场上更已成为日本中小 模具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同时,伴随着日本 模具出口的增加,日本 模具企业在东南亚各国设立维修点、向产业转移地的 模具企业提供 模具图纸以实现 模具配套本地化的过程中,也造成了 模具技术的流失乃至部分 模具巿场的丧失。
也正因为此,日本 模具企业不得不致力于高档 模具的 生产和技术升级,以避开价格竞争。也即,以小而精、小而专的技术积累作为竞争力的源泉,促使中小 模具企业不断创新,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其特点是柔性对应性和专业相结合,以熟练工人为主体,对先进的设备加工技术和传统加工工艺进行整合,采用多品种、少批量 生产方式来提高竞争力。
4、意大利
意大利塑料橡胶加工 机械和 模具制造行业是意大利 机械制造联盟十个专用 机械制造行业之一,拥有 500余项欧洲专利,专业化程度高,技术领先,产品多样。其产值占到 机械制造联盟十个行业总产值的16.5%、国内 市场消费额占20%、出口、进口分别占13.8%、15%、贸易余额占 13.4%。
根据意大利塑料橡胶加工 机械和 模具制造行业协会(ASSOCOMAPLAST)数据显示,2006年意大利塑料橡胶加工 机械和 模具制造业实现产值 38亿欧元,国内 市场消费额 21.71亿欧元,出口22.68亿欧元,进口 5.89亿欧元。2006年实现贸易顺差 16.79亿欧元。
5、葡萄牙
葡萄牙 模具工业发展始于 1943年,在注塑 模具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至 1980年,葡 模具产品已远销 50多个国家,当时仅马立尼亚·格兰特市市就有 54家 模具企业,从业人数达 2000人。
目前葡 模具业共有企业 300家,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集中在马立尼亚·格兰特和奥利维拉·德·阿泽麦伊斯两市,总从业人口 7500人。其中马立尼亚·格兰特市有 模具企业 190家(占全国 模具企业的63%),从业人员 5000人,奥利维拉·德·阿泽麦伊斯市有 模具企业 86家(占全国 模具企业的29%),从业人数 1600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葡萄牙 模具企业总结和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葡 模具界普遍认为, 模具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发展、合理 生产和质量控制计划、不断更新设备和加强专业技术投资等因素。目前,葡 模具企业本着工艺竞争和整体质量至上的经营理念,率先大量使用高精度数控设备,并在 模具设计过程中普遍使用CAD/CAM/ CAE系统。葡 模具企业利润直接再投资平均比例高达18%,在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和法国在内的国际 模具工业及专用工具协会(ISTMA)成员国中居于首位。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日臻完善,葡 模具企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已逐步向模胚、抛光、大型 模具或高精度 模具等特定专业领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