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 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上海市 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 上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左右,综合竞争力迈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实现 上海制造向 上海智造、 上海速度向 上海质量、 上海产品向 上海品牌的转变。把 上海打造成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全要素 生产率的国际高端智造中心之一。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介绍,《规划》结合 上海实际,直接对标“中国 制造2025”战略,对接产业前沿发展领域,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 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能源装备、节能环保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是聚焦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高端软件与信息服务、增材 制造装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 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是承担国家战略,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等战略重点,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
三是加强 科技前瞻性布局与产业化联动,培育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先进传感器与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创新专项,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优势 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发展新优势。如 汽车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自主品牌新车型,突破驱动电机、 汽车电子、智能控制等“三电”关键 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产值6000亿元;钢铁产业提升优化精品钢材,实现产值1100亿元;化工产业发展高端精细化工,船舶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船舶产业基地;都市产业加快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时尚之都和 设计之都。
其次,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百亿级项目,新能源 汽车、航空 发动机、船舶海工等10亿元以上项目,以及一批亿元项目开工建设。通过重点项目实施,预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 汽车产业各增产值1000亿元左右,智能 制造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节能环保、都市、化工产业各增产值500亿元左右,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能源装备和船舶产业各增产值400亿左右,为完成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 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25%左右的目标提供支撑。
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对于战略性 制造业的具体空间分布,《规划》也作了详细说明,按照 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上海制造业坚持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等因素,优化发展布局。郊区集聚发展先进 制造业,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工业和高端 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创新引领、带状分布、集群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
在创新引领方面, 上海将张江、紫竹、杨浦、嘉定、漕河泾、临港等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重要载体,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成果转化,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逐步成为原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策源地之一。
在注重带状分布方面,沿崇明(长兴岛)、浦东、奉贤、金山,顺时针运笔,可以画出一条沿海的产业带,《规划》将其定位于“世界一流的先进 制造业集聚发展带”;而在内圈,从嘉定、青浦,到闵行、松江,同样画出一条弧形产业带,即“国际领先的 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带”。
在注重集群集聚方面, 上海将推动临港、化工区、长兴岛、祝桥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体现 上海制造业能级水平的高端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嘉定 汽车、宝山钢铁、金山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基地;推动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地区整体转型及结构调整;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持续改善工业园区产出效率
就 上海制造业“十三五”期间对产业园区有哪些创新举措,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徐子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化和研究 上海工业区转型的整体方案,“十三五”期间, 上海工业区转型主要围绕八个字———“创新、集聚、集约、升级”。
徐子瑛认为,工业园区是 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也是 上海落实“十三五”规划以及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保障。经过“十二五”的转型和培育, 上海工业园区在集聚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15年 上海市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为2.6万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从土地绩效来看,单位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产出由2010年的56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67亿元。
“十三五”期间,在 上海土地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打造 上海工业园区的能级和水平,成为 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根据《 上海市 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形成一批参与全球竞争,体现 上海高端 制造水平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园区,打造三到五家在国际有影响力的新兴工业化产业基地,新增三家国家级示范产业基地;与此同时,建成一批各类示范区,包括10家国家级的生态工业的示范区,30家本市智能型的产业园区,以及一批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工业园区。
《规划》明确,到2020年, 上海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产出要达到75亿元,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率将持续改善,实现 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总体目标。
推进10个重点任务和10大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整体能级提升,《规划》提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等10个重点任务和10大工程。如:
实施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中国 制造2025”提出了 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 上海对接国家要求,以智能 制造、集成电路等为重点,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业创新研究;建设5~10家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和市级 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
实施智能 制造工程。落实国家《深化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广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重点培育离散型、流程型等智能 制造新模式;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开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试点;建设形成100家标志性智能 制造示范工厂,争创2~3家国家级智能 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力争成为国家智能 制造示范基地。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对接国家部署,重点突破制约 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通过3~5年健身强体,为后10年 上海先进 制造业发展打好基础。明确强基领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比如密封件、轴承等。研究制定 上海推进工业强基行动方案和指导目录,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工业强基项目,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
实施存量资源要素盘活工程。锁定区块、锁定项目、锁定时间、锁定责任主体,综合运用法律、标准、 市场及政策扶持等手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调整淘汰与转型发展并举,建立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平台,促进腾出土地集中收储、腾出厂房分类盘活,形成“新增”与“压减”同步推进的机制。完成50个重点区域调整转型,预计腾出土地6万亩,减少能源消费量200万吨标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