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飞公司大飞机总装制造中心的首席钳工胡双钱,在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这35年内,他经手的10万件装配零件没有一个次品。他技校里的老师曾告诉他一句话:干活要凭良心。飞机上每一个零件都关系到乘客的安全,因此胡双钱深知细节的重要性,他在铝合金上手工钻的孔大小能够精确到半根头发丝。在现场演示中,他将一根头发放入孔中,两个零件立马就衔接不上了。
大国工匠进校园谈“工匠精神” 钻孔精确到半根头发丝
胡双钱是中国当代“工匠精神”的一个缩影。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则将8位这样的工匠从厂房、车间里推到了荧幕前,讲述了他们所缔造的工业神话。近日,“大国工匠进校园”上海首场活动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举行,又将其中两位工匠胡双钱和张冬伟请进了校园。活动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共同主办。
“大国工匠”进校园当客座教授
活动上,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聘请中国商飞公司大飞机总装制造中心首席钳工胡双钱、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LNG焊工张冬伟两位“大国工匠”为学校客座教授。两位教授在活动现场就给中职校学生们上起了课,进行了一次访谈。
大国工匠进校园谈“工匠精神” 钻孔精确到半根头发丝
胡双钱说起了自己儿时的飞机梦,他从小就梦想自己造飞机,小时候常常会走两个小时路,就为了趴在农田里,看着飞机飞离跑道。1980年,他在技校里接触到了“运-10”项目。“运-10”是中国首次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大型喷气式客机,但是由于工业基础不足,“运-10”项目在1982年就基本停顿了。
虽然刚开始工作就遭遇了这样的打击,但胡双钱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而是为飞机等了20多年。在这段时间,厂里做过电风扇、绞肉机,离飞机很远,但胡双钱一直没有放弃这项保留技术。终于在20多年之后,他又能重拾童年的梦想,继续造飞机了。
大国工匠进校园谈“工匠精神”钻孔精确到半根头发丝
另一位“大国工匠”张冬伟则是一名年轻工匠中的佼佼者。虽然是一名80后,但他进行焊接的时候却能保持一种心如止水的状态。对一段6米长的殷瓦进行焊接需要花费5个小时,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当被问到会不会感到乏味或疲倦时,他说:“只要热爱这份工作,不断追求技术的极致,相信每个人都会坚持下来。”
“工匠精神”在校园中传承
在与两位“大国工匠”互动时,有同学抛出了“犀利”的问题:“工业4.0时代,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会不会有一天传统技术工人要被替代呢?”两位大师则坚定地认为,科技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取代劳动者的双手。以制造大飞机为例,许多零件要实现精细化,数控机床、电子设备都是做不到的,还得靠钳工手工完成。
他们还鼓励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项目要多学习,多参加比赛项目,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像他们从师父那学到的那样,将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活动上,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也表示,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是教育关工委在职业教育领域助力立德树人的一项新尝试。她鼓励职业院校的同学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悟不忘初心的情怀,感受“行行出状元”的自信,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