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军(左一)
人物检索:李凯军,47岁,一汽铸造公司铸造模具设备厂模具制造部模具钳工班班长。工作28年,他制作的复杂精尖模具数不胜数,并先后完成技术创新100余项,多项成果填补我国技术空白。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劳模、全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之一。
4月15日,笔者见到赫赫有名的李凯军时,他正围着一个庞然大物忙碌。
“这是一汽自主研发的EA211压铸缸体模具,重约30吨,内构极为复杂,含有上千种零件。我要尽快攻克该模具的70多项生产难题,总结成标准作业方法,并通过培训,让工友们都能据此方法生产这个质量要求精严的大家伙。”李凯军一副时不我待的神情,“速度就是市场,因此,所有问题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解决!”
勇挑重担的自信,来自一身高超技艺。多年的勤学苦练、严格的自我要求,早让李凯军的技能水平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能用风动工具在生鸡蛋上刻字,蛋皮刻掉后,里面的薄膜却丝毫不受破坏;他能手工把一个圆球锉削成正十二面体,尺寸精度达到0.01毫米,连数控设备都无法做到……奥迪、红旗、捷达等一汽知名品牌轿车上,许多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的关键零部件,在生产中都离不开李凯军制造的模具。
李凯军有两句话,同事们耳熟能详:“件件都出合格品,是对一个工人的最基本要求,但作为一名好工人,就要件件出精品”;“会技术只是底线,能创新才是王者”。
一汽试制75公斤/米变速箱上盖模具时,工艺要求平面误差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铸件孔位的误差不得超过0.05毫米……为达到上述严苛标准,李凯军仅在这套模具上完成的自主改进和技术革新就至少有8项。
2009年,厂里接到一汽自主品牌重点项目——红旗轿车变速箱前壳模具的制造任务。为早一天占领市场,留给钳工的工作时间仅有1个月。但当时的厂房和设备条件,只能满足10吨以下模具的生产,而这套模具总重却足足超过上限3倍。“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李凯军率队加班加点研究出8种改进方法,仅用一半时间就胜利完工,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入厂28年,李凯军制造的模具,几乎“套套有改进、件件有创新”,其中多项填补了国内模具制造技术的空白。如今,其负责生产的模具已远销美国、加拿大、西班牙、俄罗斯……而这位中国工匠的名气,也随之远播海外,成为一汽模具厂拓展国际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
一次,在为国外用户制造油底壳模具时,眼看即将完工,外方突然通知:因产品有更改,必须重新加工。为解决数控设备无法装夹、找正的难题,李凯军自创了“基准转移法”“三点定位平移法”等多种加工办法,如期高质量交货。为此,该用户又续订了100多万美元的模具。
一花独放不是春。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凯军先后培养出110多位高徒,在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其徒弟一举包揽钳工组团体和个人两项金牌。同时,李凯军还积极奔赴各地企业开展技术帮扶、举办技术讲座,迄今已有逾10万名学员从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