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铁矿,目前共有11个作业水平面,地下最深达到-340米,这里白天晚上一个样,永远没有太阳,屋里屋外一个样,到处是石头。
过去,要想在这个井下找一个人至少得需要两个多小时,而如今,该矿实现了移动信号深层覆盖,实现矿工人员定位,找人最多只要10分钟。而且矿工在井下还可以收到一些安全生产、工作调度、天气预报、警示等信息。“矿工的人身安全、生产安全有了保障,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铁矿副矿长郑海峰说。
这只是矿井数字化、信息化之后产生的效应之一。
信息化助推行业飞跃
“移动信号深层覆盖工程对于弓长岭铁矿自身发展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铁矿书记韩国顺说。矿井数字化、信息化的效应关键在于大大地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设计、控制、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而这一飞跃是通过中国移动辽宁公司制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的:通过MAS移动代理服务器搭建的信息平台,结合其内部办公网,逐步将办公延伸到手机上,实现移动电子化办公;启动一键通业务,实现矿上调度与各层井下办公室、矿工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通话;通过集团e网业务,实现对井下积水、各处电表进行时时跟踪、远程抄表,利用无线网络将数据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目前,这一模式正逐渐在矿业中推广。
弓长岭铁矿的数字化,在专家看来正是反映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趋势,体现了信息技术向工业信息化和高新技术装备化的发展方向延伸的必然。
在这个趋势中,辽宁盘锦辽河油田不甘落后。它联合中国移动盘锦公司,利用基础的专线、GPRS、短信业务成功开发了集现场参数采集、远程数据传输、移动信息化办公、车辆定位管理于一体的石油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干这行业的人都知道,我们经常要干监控油井、现场采集数据的活儿。”辽河油田特油开发公司二区六站站长黄玉晶告诉记者:“传统的油田生产作业需要安全及质量管理人员频繁跑井,尤其是重点探井,几乎每天有不同的单位的好几批人到井上检查,费时费力,员工还有牢骚。”
如今,黄玉晶的担忧已不存在了。从2003年开始,他们利用无线DNN专线及GPRS网络作为数据传输通道,使用专用的APN的方式将采集数据上传到监控平台,实现了对井口温度、压力、载荷、冲次、电功、电压等关键技术指标的数据的即时读取,同时还实现了对油井的远程开关控制。2006年,中国移动盘锦公司为辽河油田生产油井提供了远程无线视频监控业务,技术人员可以坐在办公室实时监测所有野外施工井的现场状态,做到现场与基地的“零距离”调度指挥,有效减少跑现场次数,更加安全、有效地实施采油作业。
“一个企业实现生产制造信息化,将会产生一个飞跃,而对一个行业来说,亦是如此。可以说,信息化将为中国工业振兴带来又一次勃发的机会。”辽河油田录井公司总工程师田文武如是表示。
金融危机为工业信息化带来机会
据了解,新年伊始,上海市被确立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点。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称,全球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释放,需要工业企业依托信息化手段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上海市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全面推广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内涵发展。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从金融行业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很多工业门类面临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消费信心不足的新形势,各地企业不同程度出现了增长放缓、利润下降、出口下滑、融资困难的问题。
这种经济环境下,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称,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优胜劣汰、产业重组的重要时期。信息化对于解决我国工业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差、产品档次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等问题以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认为,加强工业技术改造,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求,是新时期提高应对危机能力,改善工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
因此他要求“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把技改工作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结合起来,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各环节,把技改工作作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切入点。”
2009年,将是工业领域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关键一年,也是决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工信部成立的第二年,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改造必将在众多的工业企业中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