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6日,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年产500万马力船用柴油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这是国家发改委近四年来批准的首个新建船用柴油机项目。据了解,将于10月下线的首台船用柴油机将运往巴西。巴西的轮船将装上“合肥心”。
且不说在合肥自生的科大讯飞,在借助外力,引入企业上,合肥也在下功夫。从几个企业的落户之路来说,已可见一斑。
一次落户:艰难而实在的旅途
“如果不是有彻底的决心,这件事在合肥根本干不成!”这是安徽省一位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的言论,说的是熔安动力在合肥的落户以及配套建设。
据介绍,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年产500万马力船用柴油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也是国家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以来批准的首批重大工业项目之一。
该项目由江苏熔盛投资集团投资建设,建设地点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45.97亿元,主要生产瓦锡兰和曼恩两种系列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功率范围为18400~98000马力,生产能力为年产低速柴油机500万马力。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熔安动力建成后,合肥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突破合肥市长期以来缺乏重型装备制造项目的困境,也为安徽省加速装备制造业调整升级、进一步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不说别的,只提一点,熔安动力生产的一款产品长22米、宽13米、高17米,重2000余吨,如此庞然大物非水运不可。合肥市水路运输主要通过派河经巢湖、合裕航道进入长江,然而这条路上的裕溪口船闸和巢湖船闸标准均不能满足熔安动力的要求,在安徽省的协调下,合肥、巢湖两市在2008年启动了航道升级计划。
未来,熔安动力将会成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的标杆。
一次融资:创新融化坚冰
创新成果转化难,新兴产业发育难,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两大难题。解决这两大难题,首要的是开放与创新的思路。
合肥市过去并没有多少科教资源,但开放却帮助合肥先后引进了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合肥科技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当初从大山走出来时,首选地也不是合肥。
合肥培育新兴产业的重头戏之一,是建设第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件项目。在175亿元总投资中,今年要投下去84亿元。
这样的好项目为何选择了合肥?巨额资金来自哪里?合肥市的同志介绍,他们用金融创新的方式拓宽了资金渠道,解决了投资者的资金难题。
据有关公告,京东方拟定向增发募资120亿元,大部分用于合肥京东方项目,而合肥鑫城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肥蓝科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战略投资者将以现金、所持京东方的债权和债权的利息,认购其中不低于60亿元的股权。此举无疑大大坚定了投资者的决心。
合肥市的决策者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就带来了一个产业;引进一个团队,等于引进一个企业。”
合肥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中小型企业存在的资金短缺与融资难度大的困难和问题,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及时沟通金融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各方面关系,建立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畅通的连接机制;引导完成上市前股改工作,为企业上市创造良好的环境;抓好企业上市的培训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上市辅导培训,企业家(CEO)分批、集中培训;呼吁尽快建立各类科技发展基金,为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一场冲动:冲击“新三板”
搞项目,钱不可少,合肥市也正在找路子。2月18日,9家来自北京中关村的企业一齐登陆深交所“新三板”,让合肥市高新区内近百家高新企业有些“春心萌动”。合肥市创新办等部门正在携手积极开展前期申报等工作,确保高新区下半年成功跻身于国家“新三板”第二批试点园区的行列。
“新三板”是专门为国家级科技园区非上市高科技公司提供的代办股份转让平台,从而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平台。来自合肥市创新办的消息说,中国证监会今年将推动“新三板”的试点扩容工作,计划在下半年确定第二批试点园区。包括合肥高新区在内,目前全国至少有16家高科技园区正在积极申报设立“新三板”。
迹象表明,“新三板”扩容后将推出新的交易结算制度,建立“转板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投融资功能。这对正在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合肥市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目前,《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出台,两家企业已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
根据省科技厅要求,合肥高新区要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给予每个企业35万元的申报资助;申报企业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后,再由合肥市财政给予35万元的资助。目前,高新区内已有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始着手申报工作。那么,企业进入“新三板”市场有什么好处呢?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后,股东股份可以合法转让,转板上市可优先享受“绿色通道”,同时有利于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企业资本结构,促进企业规范发展。
一大困惑:科技成果本地化
作为科教城,合肥的优势明显,不过,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本地化,却始终是一件不容易做的事情。合肥也一直在努力。为此,合肥市在一些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记者了解到,中国合肥蜀山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作为安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已于去年7月份建成使用,届时将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也称“科企加速器”,是一种升级版的孵化器,主要为具有一定规模、已经进入高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平台和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
中国合肥蜀山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期占地77亩,计划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包括技术研发、公共服务综合大楼和标准化厂房,总投资1.8亿元;二期占地1000亩,总投资15亿元,将于2010年至2011年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作为安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基地将在孵化器的基础上扶持一批高科技企业,力争将蜀山区打造成“中部海淀”。为此,基地将为科技成果提供各类配套的一站式服务;引入科技、经济、银行、法律等部门提供代办服务;同时还提供投融资服务、技术转让、评估等方面的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最方便、优质的“软硬”环境。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试点市,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007年达到8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36亿元,占全市GDP的17.7%,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4.7%。这一比例在华东地区和中部各省会城市中均名列第一。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智力支持,蜀山经济开发区内将建设占地219亩的科学家花园。从今年下半年起到2010年,合肥“科学岛”上的居民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近3000名科研人员、专家和学者将陆续搬迁入住。
合肥市副市长杨增权表示,下一步,合肥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若干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将合肥强大的科研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科技转移困惑,可能慢慢会成为过去。
★记者手记★
一次艰难的旅程
这肯定不是一次愉快的采访,当接到这个任务时的确脑袋大了一圈,光是联系采访就花了两个星期,在政府部门转悠,在企业里要资料,问专家要意见,想把一个看似专业的词表现得具体而细微,应该是财经记者呈现给大家的。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若干年来,合肥市的探索有目共睹,有进步,却也有困惑。接触了若干的资料后,我想起来,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合肥市的后发优势越发明显,想在此处着力,写出提振信心的篇章,“弯道超车”时的合肥优势成为我最后的落脚点。还有一篇,选取合肥市在高科技产业发展几个有趣的片段,以窥一斑的形式来展现合肥的努力。
或许,能够还原成一个原生态的内容,更加易读,也能给具体部门一些具体的意见。还是枯燥了一些,所以只能尽量在语言上有趣一些,诚然,这是一次艰难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