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背景之下,本届广交会被称为“近几年来最困难的一届”,参展企业数量十年来首次减少
达芬奇 摄
作为外贸“晴雨表”的中国第一展——第105届广交会一期4月25日落下帷幕。4月26日,广交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一期累计出口成交额130.3亿美元,下降20.8%;到会境外采购商共计82520人,同比下降5.4%.这是广交会自上届以来成交额再次出现大幅下降,而境外采购商人数下降幅度不大,说明广交会上的单多为短单、小单,受金融危机影响仍然严重。
商业部外贸司副司长、广交会业务办主任文仲亮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本届广交会要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创造条件。
主办方:邀请力度堪称“历届之最”
据了解,去年10月举行的第104届秋交会上,境外采购商和出口成交额分别比103届广交会下滑9.08%和17.5%.而今年1至2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同比下降27.2%,其中出口下降21.1%.
广东外贸形势也不容乐观。1至2月,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70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9%,增幅同比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20.7%.
面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本届广交会主办方采取了多种“超常规”手段。
广交会首次向80万个海外采购商发出实名制邀请,除重点邀请欧、美、日等传统目标市场的采购商外,还加大了中东、非洲、印度、南美等新兴市场的邀请力度。除此以外,本届广交会还组织了规模空前的13条招商线路,分赴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邀请力度堪称“历届之最”。
广交会还首次组建客户服务中心,为采购商和参展商提供便利快捷的“一站式”服务;针对不同级别的VIP客户提供办证绿色通道、VIP休息室、免费往返机票以及酒店住宿等不同待遇;在展馆内已经安装超过1000个无线网络发射点,让客商免费上网。
此外,广交会还52年来第一次降低企业展位费,展馆C区每个展位降低2000元;A、B区每个展位降低1000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交会第一次把针对内地采购商采购和入场的相关禁令取消,在第105届广交会第二、三期期间,商务部将举办内外贸企业对接洽谈会,以促进出口商品内销。
在主办方的积极努力下,本届广交会总体规模基本与上届持平:展位总数达55885个,比上届增加265个;参展企业21709家,比上届减少208家。虽然这是10年来广交会首次出现参展企业减少的情况,但降幅很小。很多业内人士称这个结果比他们预期的要好。
参展商:要订单也要收集市场信息
金融危机下的参展商心态如何?记者走访了广交会现场发现,虽然通道不至于人潮拥挤,但大部分摊位上都有采购商停留,而多位参展商在与记者交谈中显露出平和而理性的心态。
一位来自杭州的参展商说:“今年的客商比金融危机前少了很多,但和上届比又多了一些。我们今年加大科研力度推出一些附加值比较高的新产品,这次就是靠它们争取到一些新客户,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都是经过金融海啸洗牌后生存下来的优秀大企业,这对以后的良好合作更有保障。”
一位来自唐山的参展商表示:“我们公司是完全搞外贸的,出口的是中低档产品,价格低,利润少得可怜,现在量做不起来,公司整体利润将非常有限。所以我们想借这次广交会了解一些内销市场的需求。不过在短期内从搞外贸转入搞内销是不可能的,我们得先进行市场调研后才可能做调整的打算。”
还有一些参展商不约而同向记者表示,他们来参展的主要目的不仅仅为了订单,也是为了能够和客人面对面沟通,收集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调整定位随机应变。因为越是经济低迷,越要尽量把握市场走向,积极检验并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震能力。
退展商:随机应变调整战略
针对退出本届广交会的部分出口企业,记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其中大部分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调整了参展战略。
深圳某食品公司业务部经理陈先生表示,他们企业今年“不参展,但会参与”。他说:“我这次来现场主要是来了解一下同行近来推出的产品特色和客商的一些需求。去年,我们参加广交会没拿到什么订单,所以今年我们决定不参展了。不过我们已经提前与老客户取得联系,把能谈的生意私下都谈了。”
一些参展商表示,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参展是由于国外老客户今年不来或为了节省开支,也有少部分中小企业可能是因为达不到广交会所规定的参展企业最低出口额而参加不了,或在金融危机中被淘汰了。
同时,也有中小企业向记者表示,他们正在尝试往电子商务的方向转型,利用众多B2B平台直接在网络中与商家接洽,这种模式与车马劳顿地勒紧裤带花钱去广交会参展相比似乎更凸显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
而对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来说,不参展的主因更多的可能是不堪低价竞争的冲击。一家国内知名服装公司向媒体表示,国际市场低迷以及广交会扩展后中小企业参展增多,低价竞争更激烈,与其走中高端路线的定位发生了冲突,在上届广交会上,该公司的订单减少了一半,这次干脆不参展了。
此外,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今年以来将重点主要放在海外的一些展会上,因为那里对口采购商比较多,成交效果相对比较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