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开春,国内制造商们,肯定都在盘算着如何进一步扩大产能,以面对日益高涨的国内外消费需求,而到了2008年的深秋,不到两年的时间,国内外 经济形势陡转直下,现在所有企业又不得不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为自己添上一件足以抵御经济寒冬的棉袄,好让企业能够生存下去,见到明年春天的阳光。
制造企业的两难困境
外销型的制造企业,一直以来并不愁订单,“中国制造”由于质优价廉,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市场占有重要的席位。全世界的消费能力,支撑起外销型企业巨大 的产能。不过,这种近乎于无底洞似的超前消费能力,终于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后,显示出了自己的虚弱。人们这才发现,只花钱不生产的美国,手中的财富在华尔 街金融帝国的不断吹大下原来成了一个虚幻的泡沫,并且这个泡沫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个经济体系当中。
不难想象,泡沫被刺破的同时,也就宣告欧美国家原先无节制消费方式的破产。对于依赖外销的制造企业而言,本来引以为傲的庞大生产能力,现在却成了一个不可推卸的重负。企业转型在所避免。
与外销型企业相比,内销型的制造企业,日子未必好过。去年在一片经济过热声中,政府宏观政策开始不断趋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回收流动性, 再加之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凡此种种无形中都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到了今年,随着股市的一跌不可收拾,楼市也进入了寒冬期,整个市场消费者的观望情 绪浓重。一方面企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消费市场不振,利润上不去。显然内销型制造企业的生存危机已经来临。
内需、内需还是内需
外需丧失,内需不振。市场似乎前途一片暗淡。不过,习惯了依靠外需拉动经济的“中国制造”,有没有彻底反思过,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究竟具有多大的消费能 力。我们引进外资时,从来都在强调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而且每年经济都能保持百分之八以上的增长,这么大的一块市场堪比一个欧洲小国的数十倍。打个不太恰当 的比方,每个中国人消费一块钱,就能支撑起一个产值13亿的大企业。
面对这样的市场,并且是经济依然在快速增长的市场,现代化建设、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的市场,我们的企业还有什么理由去忽视它的存在呢?
无论是外销还是内销型的制造企业,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寒冬的除了内需、还是内需。
就解决内需的宏观政策层面而言,国家已经从“控通胀”转变为“保增长”。“保增长”除了以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强基础建设的措施以外,加大财政在老百姓基本生活保障上的投入力度,改善内需环境,应该将成为政府下一步政策导向的重点。
微观层面,内需可能并不像人们所想象那样萎靡。首先,拿近两年的经济形式来看可以发现,尤其是07年,内需消费从房地产到高档奢侈品再延伸至一般消费品, 需求都呈上升趋势。短暂的一年多时间,虽然世界经济风生水起,金融海啸威力凶猛,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目前来看,还是相对较弱的。国内原本就存在的巨大消 费能力,显然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瞬间蒸发。即使是股市、楼市下跌,那也仅仅是财富的再分配,并非如美国的次贷危机那样属于财富的毁灭。
而现在表现出来的内需不振,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未来经济缺乏必要的信心,因此,多数人只好选择以抑制消费来抵抗有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一旦美国经济危机的最高峰过去,中国经济在政策引导之下趋于稳定,那么人们恢复对市场的信心,内需再度爆发并非不可能。
控制成本,激活内需
在寻求激活内需的方法之前,如何控制成本是制造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市场中的“成本”,除了原来人们都熟悉的生产成本,在生产成本以外、为了完成产品的交换而发生的交易费用,其实也是一个重要“成本”。不过这个“成本” 往往会被企业所忽视。以制造企业为例,从上游的生产商到经销商到大卖场再到终端消费者,这么一个长长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存在交易费用,因此,一件商品的 利润零售时或许很高,但大部分利润最终会被消耗在整个销售环节上,而作为制造商的生产厂家利润有限。
为了节省交易费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组织规模,把原本需要通过交易费用来完成的销售环节,变成企业的内部组织。
此时有两个途径可以去做,其一厂家直接控制经销商,把利润竞争对手变成自身组织一部分;其二厂家绕开经销商直接与终端消费者接触。无论哪一途径,目的都是为了让厂家尽可能缩短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成本扩大利润。
其实,厂家直接面对消费者与激活内需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前文也提到了,内需不振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就没有消费能力了,就不想消费了,楼价再高,到了结 婚年龄的人不是还要结婚买房吗?只不过时下因为观望的情绪所致,这种需要被暂时推迟了。要打破这种观望,激活老百姓内在的需求,就必须得让消费者享受到更 具诱惑力的实惠。
实惠来自哪里,就来自于厂家降低的成本。所以在既有的销售渠道、传统的销售模式不畅的情况下,厂家转变营销方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让消费者直接获利,可能就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抓住消费者的最好方式。
因此扩大厂家团购、直销的销售比例,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建立厂家的品牌信誉,直接与终端消费者零距离接触,满足他们对制造的需求,就可以起到重振市场信心的效果。
寒冬的到来不可避免,与其墨守陈规,侥幸图存,倒不如及时判清形势,调整策略,立足内需,锁定终端,说不定就能成为经济危机下的幸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