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一场外贸大集在南京国展中心高调登场。
在江苏省和南京市外经贸主管部门的组织下,160多家外贸企业“放下身段”,集中展出上千种原本是专供出口的商品。大批慕名而来的市民过足了外贸瘾。金鹰、新百等30多家在宁大型零售商场、超市也进了场,与外贸企业展开对接采购。
长期以来,“养在深闺人不识”是普通消费者对外贸商品的最大感受,虽然质量好,但是买不着。于是,那些“出口转内销”商品,即便存在瑕疵,也照样成了热销货。
消费者的“出口货”情结,其实是外贸内销的现实商机。
9点钟开幕式刚结束,国展中心万余平方米的展厅就热闹起来,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是人头攒动。南京墨中贸易展示的都是出口欧盟的童装,款式很新,价 格却有吸引力,最便宜的15元,一款原价189元的毛衣卖49元,顾客不断。总经理卓石平说,他们公司一直做出口贴牌加工,年出口300多万美元,国际金 融危机使订单减少了一半,“以前因为外销订单来不及做,加之内贸是门外汉,‘两条腿’实际上只有外销‘一条腿’,现在必须考虑新出路了。”
南京海欣丽宁服饰展位,同样顾客盈门。两位女士和几十位顾客一样地认真挑选,一个选了一件人造毛外套,一个看中了一件深色风衣,其中一位女士 说,“这个厂的服装时尚,价格也合理,上次展销会买了两件。今天是特地赶过来的。”公司事业四部经理马明说,做内贸,他们尝到了甜头,1月份首次展会成交 30多万元,在太平商场设专柜成交额8万多,这次又带了几十种款式600多件衣服,结果,21日布展时就应顾客要求开始了买卖。
两组数据足以让外贸企业心动。其一,今年1月南京市首次举办外贸产品展销会,50多家出口企业展期3天,累计进场顾客超过12万人,成交 1000多万元;其二,4月10日,首家外贸商品专营商场在太平商场5楼开张,50家外贸企业经营一个月,销售超过400万元,是该售货区域历史同期销售 额的6-10倍。外贸大集表明,外贸企业做内销空间很大,同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话题也很多。
就展销会本身而言,尚属应急之举。采访中,多家企业坦言,展会上推出的产品基本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尾单”、“退单”。一家服装企业人士坦 言,他们公司仓库里积压冬装20多万件,加剧了资金流和物流的停滞。“国际金融危机中,展销会为外贸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江苏汇鸿国际集团总裁范 迪康说,“但这个平台实际上是出口转内销,真正的内贸,不是这么简单。”
作为省重点外贸企业,汇鸿集团做内贸已有一定规模。范迪康说,公司做的主要是销售进口大宗原料产品,而要使自己生产的产品打入内销渠道还有很多 障碍,比如,担心风险,内贸的商誉风险、道德风险可能比外贸更大,外贸可用信用证结算,而内贸的合作方如果是大企业,通常要放几个月账。
对日常生活用品来说,内销最直接的方式,是向商场、超市等供货,或自己开设专卖店、门店等终端,这同样是外贸企业的新课题。卓石平说,外贸企业 不懂内贸潜规则,比如进超市、大卖场,先要付进场费、门面装修费,等等,“这让做惯了外销的业务员不适应。”至于专卖店,前提是有品牌,而这恰是外贸企业 的普遍软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