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商务部在塑料行业惟一重点支持的展会,中国塑料交易会缘何放在台州举办?理由只有一个,却已足够充分——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塑料制品王国”。
据了解,台州共拥有1万余家塑料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46家,塑料原料年使用量达400余万吨,全年塑料制品产值达400多亿元,其销售收入占全国10%,塑料日用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这里还不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塑料模具产业、塑料机械产业等。事实上,台州不仅是“塑料制品王国”,还是著名的“中国模具之乡”,黄岩模具产业更是举世闻名。高度发达的模具制造产业为塑料制品迅速更新换代,实现产业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支持。
台州塑料制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花色缤纷。从生活用品、汽摩塑料配件、建筑材料,到包装用品、农渔用塑料品、医疗用塑料制品,乃至玩具、工艺品等等,堪称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无怪乎有人惊叹:到了台州,就好比走进了塑料制品的海洋,在这里,没有你想要却找不到的东西。
台州塑料协会办公室主任陈嘉增告诉记者,迄今为止,台州塑料产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50年前的台州,交通阻塞,土地稀缺,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谋生,不少台州人摇起了“货郎鼓”,开始走街串巷、背井离乡去收集废品。随着收废队伍日益庞大,收来的废品也逐渐聚集成市,形成了废钢铁市场和废旧塑料市场。起初,台州人并不关心这些废品的用途,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废品收来后一转手能否卖个好价钱。后来,慢慢地有人悟出了其中的门道:废钢铁和废塑料都是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回收成本远远低于新料的成本。也就是说,如果把废钢铁做成注塑机和模具,用废塑料作原料,就可以生产塑料制品,挣更多的钱。原材料都是现成的,惟一缺的就是技术,但技术可以花钱去买呀!说干就干。很快就有“能人”从上海买来了“秘方”。就这样,注塑机有了,模具有了,废旧塑料通过再生、造粒,变成了纽扣、衣架、水勺、水桶等等,常见的生活用品陆陆续续在台州问世,并开始走向市场。这就是台州零星出现的第一批塑料加工小企业,虽然小得可怜,却是台州塑料产业的发端。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台州塑料企业已接近百家,虽然年产量不足千吨,但在行业中也已小有名气。到了8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乡镇、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台州塑料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塑料制品的年产量开始以万吨计。进入90年代后,台州塑料企业已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块状经济特色,成为当地工业领域的一朵奇葩:大大小小的塑料企业遍地开花,数量达到1万多家,年产值达上百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这些企业产能规模、装备水平虽相去甚远,且大多数为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天然形成的市场划分和分工协作体系。规模企业的主要产品包括型材、板材、管材及水道配件,汽车、摩托车配件和生活用塑料制品三大类;小型企业以生产生活用塑料制品和汽车、摩托车配件为主;个体加工户绝大部分生产生活用塑料制品。进入21世纪,规模企业逐步从生活用塑料制品市场中退出,主攻工程、工业用塑料制品生产,部分规模企业开始涉及家电产品和摩托车产品。同时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提升的要求,企业对装备的改造升级日益重视,一些企业不惜巨资从国外购买先进的大型注塑设备,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台州中天塑业的陈爱华从十几岁时就涉足塑料行业,迄今已有30多年的从业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基本上他是和台州的塑料产业一起长大的。1995年,他创办了自己的工厂,从最简单的日用塑料制品如洗脸盆、水桶的生产开始起步。完成原始积累后,2000年他毅然购入了当时最大的4万克注塑机,转向生产物流托盘、环保垃圾桶等。2006年,他又果断引进了6万克注塑机,使产品进一步升级。如今他的公司已发展成年产值过亿,拥有6万克及以下大、中、小型注塑机30余台,“ZTPC”和“LUYI”两大品牌,350多种塑料产品及30余项国家专利的综合性生产企业,并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塑料工业企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归纳企业发展的动力,陈爱华认为,除了对商机的及时把握,最重要的还在于,台州形成了塑料产业集聚,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营养充分的土壤。
今天的台州塑料产业早已蜚声中外。类似中天塑业这样脱颖而出的新兴企业集团正在不断地涌现。伴随行业的发展,与之配套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也开始走向成熟,从专业塑料原料市场到模具设计制造,从塑料制品生产到交易市场建设等等,整个产业集聚已基本定型。在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台州塑料产业正在努力改变低、小、散的现状,向具有更高技术含量、更高产品附加值的新领域进军!
抚今追昔,让人不由得感慨万千:正是这样一个从地地道道的“草根”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却以其独特的块状集聚模式,硬生生地支撑起了台州塑料工业经济的一片天。
---- 文章出处:中国压铸模具网 www.mould.org.cn 欢迎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