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机床工具市场的竞争是人才、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竞争,只有在这些竞争中取胜,企业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大展拳脚。但是,除了人才、技术、企业管理之外,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还有一个格外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能否实现产品在当地市场的本土化。古人有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企业家和销售工程师又有哪些高见呢?
对于亚洲机床工具业来说,除了日本的科技水平能够与欧美相媲美之外,整个亚洲机床工具业总体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都要晚很长一段时间。那么,我们靠什么“法宝”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机床工具业竞争?立足于高手如云的世界机床工具市场,是不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机床工具业就会一直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以上各种问题,我们邀请了机床工具企业的企业老总和工程师,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希望能带给大家启示。
百家争鸣
说到亚洲的机床工具制造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其中,日本工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从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起,日本便开始从欧美国家引进先进的工业技术,努力发展他们的民族工业,一直到现在。所以,他们目前整个机床工具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名列前茅。而对于后续发展起来的中国、中国台湾和韩国等,目前在世界机床工具业中处于什么地位,能否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让我们听听大家的观点。
吴锦堂:亚洲机床制造业由于历史原因,发展起来的比较晚,从早期的模仿欧美国家产品到现在的自主创新设计,虽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但是,从整个机床工具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来讲,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欧美国家的实力比我们亚洲要强出一大块。当然要除去日本,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发展机床工具业的时间比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长出很长的时间,再加上他们的气候比较适宜,因为适宜的气候对于发展机床工具行业是非常有利的。你可以从地图上看看,处在温带的北半球国家,他们的机床工具都比较发达。但是,自从20世纪二战结束以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机床工具行业乃至整个工业的发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每年都是以百分之几十的速度增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然属我们中国大陆,经过这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就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消费大国,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所以我敢这样说,19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
陈双喜:我觉得我们亚洲机床工具行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虽然,最近这几年发展的比较快,可是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内机床工具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还是会差一点。
在亚洲所有国家中,机床工具业产品整体实力最强的还是日本,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发展的时间比亚洲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早上将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产品是属于同一档次,但我个人感觉韩国的产品会比中国台湾好一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是什么类型的产品;之后就是我们国家的机床工具产品了。不过与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机床产品相比,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就是同样档次产品的机床工具产品,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产品会比我们国产的价格要高几十万乃至更高,国内除了个别企业能够接受外,大多数的企业都希望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所以说我们有这个性价比优势,再加上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整个行业基本上都属于萎缩低迷状态,而我们这边受到的影响虽然也有,但是不大,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借这个机遇,再让我们发展一段时间后,我们亚洲的整体技术水平会赶上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
陈弘真:其实从整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觉得他应该是一块沃土。目前虽然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上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没有那么的成熟,可是从中国在这些年间的发展来看,不只是数控系统,还包括机械工业和与其相关的整个产业链的成长都非常的快,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但这并不能表明我们的技术水平就很高了,之所以认为他对金属加工行业来说是一块沃土,是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非常大。他们可能早期用的是手工工具,然后是手工机床,现在是自动化机床,接下来他们在技术上和产品档次上的需求也将不断地扩大。
决胜千里
说到投资,不同性格的人,他对投资的方向和方式的思考是不同的。对于机床工具行业来说也不例外,他的投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以技术出口的方式,与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也可以直接在当地投资开办生产基地,把产品在当地生产,以实现产品的本土化。中国台湾的机床工具行业以高性价比著称,那么他们在中国大陆投资方式与亚洲其他国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吴锦堂:首先,大陆跟台湾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其次,大陆政府对台商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投资政策;第三,大陆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优秀人才等资源,有利于我们台商发展成为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所以我们要到大陆来投资办厂。韩国由于是濒临青岛一带,加上韩国的气候环境比较恶劣,到了冬季就无法正常工作,所以他们也会到中国来投资办厂。日本企业为什么很少到中国来投资开办生产企业,而主要靠技术输出呢?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很多原因所造成的,他们刚开始的时候是不敢进来,如果在中国投资办厂,那么今后就无法脱身了。但是,日本可以靠掌握的技术和中国大陆当地的企业合作,实现共荣共赢。随着近年来中国对日本等跨国投资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鼓励和利好政策,很多日本企业开始慢慢地到中国内地办厂,如日本的牧野、马扎克等就在大陆办厂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陈双喜:在大陆投资建厂是很好的方式,但是从我们市场销售人员的角度来看,目前客户的心理作用在整个产品交易过程中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人们总会潜意识地认为进口的产品一定更先进,质量要比国产的好。其实也要看具体是什么产品,有些国产的产品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并且纯进口产品一个比较大的劣势就是价格昂贵,因为他们要把各种相关的税务成本包涵在内,如关税、运输等都会占一定的成本,厂家肯定会用提升产品价格。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大陆投资办企业有很大的好处,廉价的劳动力节省的成本是非常可观的。其次就是在厂家的配套、服务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产品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大陆台资企业的服务质量要比纯台湾进口企业的质量要好。如大陆公司客户的机床出现问题需要厂家提供维修服务时,我们就可以快速提供服务,而不在大陆办厂的企业,要从台湾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来大陆,这样在人员调动时间上就比较被动了。还有就是国外的企业在中国办厂后,可以购买中国性价比较高的机床工具附件产品,而不需要购买之后再运送回去,节省了运费和时间。
我觉得大陆以外的机床工具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上有所作为,最好在中国生根建厂,这样客户在购买的产品的时会更放心。
张松华:我们在大陆投资建厂生产产品主要是从销售对象考虑的。
台湾工厂的销路对象主要是欧洲国家,而在欧洲这块,我们2009年的效益也还可以,今后我们会加大在大陆投资的力度,每年都会在大陆研发新的机型。我们会更加的重视大陆市场,这样就可以在1个工作日内为客户提供现场的服务。
陈弘真:我觉得最初的时候应该先把制造放在大陆,然后再把研发也放在这。不管是什么时候,服务肯定是要放在当地的。其实,我觉得大家未来会越来越多地把技术发展放在大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的案例,像微软,他们也在中国成立了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因为中国的人才将越来越多,如果我们错失了这个机会,将来要弥补回来就困难了。从制造的角度看,进入中国办厂是一个节约成本的非常好的方式,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台资企业到大陆投资开办生产基地,这种自研、自产、自销的模式对于整体的制造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以我们公司来说,现在许多的应用技术都是在大陆发展,因为这是最贴近客户的一种方式,虽说有一部分不可能短期内全部迁移过来,因为在转移的过程中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但是现在很多的应用技术和很多新的东西我们都能够在大陆找到很多好的资源。如果没有抓住这次机会,我们就不会打进大陆市场,更不会有优势了。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支撑科学技术发展的就是人才资源。可以说人才是每个企业乃至每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宝贵资源。但是,人才流动问题又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也是最头疼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人才流动的问题呢?
吴锦堂:一个好的老板和企业,员工舍不得走;一个优秀的员工,老板舍不得他走。如果你的老板很好,面面俱到地照顾你,让你感觉到很温暖、很温馨,你会想走吗?不会。待遇差点就差点,但是至少老板和员工之间有感情。一个好的员工,他能够给企业带来好的利润,企业就会提高他的待遇,这样就可以留住人才。但是,人员流动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人都希望自己站在更高的点上,所以这是正常的。我们公司的流动率不是很高,就是有个别想离开,我们也不会太多挽留,因为我们也不想断送员工的前途。
虽然我们对员工的离开感到忧心,但是我们会去做好我们工作,让员工觉得我们是个好师傅、好老板,这样员工就舍不得走。我们也会培训员工,让他觉得他是个好员工,老板舍不得他走。
经营一个企业,你不要太执着,不要太执着做大做强,要好好管理这个企业,让员工觉得这个企业很温暖、很温馨。经营公司和经营家庭是一样的,家庭要团结起来,这个家庭就会和谐,生活才会更快乐;公司也一样,大家团结在一起就会使这个公司的员工觉得大家是一家人,这个企业就会和谐,公司的发展就会好。
张松华:现在来说,不管哪个公司,人才的流动都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像我们这样的外资企业。因为大家都是想在今后有更好的发展,这就是所说的人往高处走的道理,员工在这个公司学到一定的经验之后,觉得没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之后,就会选择离开;还有一个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待遇问题,一个公司待遇好,还有比这家公司待遇更好的;还有一种就是学到一定能力了,也不在乎工资了,就有可能会自己去创业。还有就是公司的政策和发展情况,如果公司的政策好,而且发展非常迅速的话,不仅不会发生人员流动很大的现象,而且还会吸引一些其他企业的优秀员工进入你的公司。
当公司不断发展强大起来,别人也是看在眼里,这样公司才会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让员工感到在这样的公司发展比较有前途,就会往你的公司跑。如果公司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不前进,就会被淘汰,员工在企业工作就没有了安全感。
陈弘真:每个企业都会说人才是重点,人才是资源,是宝藏。那我们在寻找人才的时候,是怎样选择的呢?之后又是怎样去用的呢?多教育,然后就是怎样把他留在公司。我觉得这一直是企业的难题。就拿我们现代科技来说,留住人才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大陆这边,我们的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公司一个很大的资产。防止人才流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量让客服人员在技术方面可以自主;另外,在员工培训后,派他们到很多不同的地方,成为地方分公司的主管,让他觉得是企业的主人,就不会有人才流失的问题了。很多企业的员工之所以要选择离开,是因为他觉得在公司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学了;还有就是没有成长的空间,所以想要离开,想自己出去闯一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直不断给我们的员工一些挑战。比如,我们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使员工一直要处于学习的状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看员工的资历,当员工的能力够了,我们会给他机会,把他推出去成为经销负责人,让他能够在工作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我们的员工也可以不断地去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一直在挑战我们的员工,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们所接受的培训和工作是非常健全的,让他们觉得拥有的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员工在工作中,有时可能会跌倒,有时可能会尝到甜头,这就成为一个良性的互动。
信心的魅力
自从2008年下半年经济危机以来,整个机床工具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受到危机阴云的笼罩。但是,也有部分的企业对经济危机的到来感到高兴,因为经济危机会导致很多企业倒闭,这样可以减少竞争压力。对他们来说这场危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这场危机呢?
吴锦堂: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尽量减少各方面的开支,比如参加展会,我们就会在考虑展台布置等方面做些功夫,尽量做到经济实惠。
以目前的状况,世界经济转暖在2009年年底还是很难实现的,中国经济为什么不像欧美那样严重,就是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来刺激经济,并积极地鼓励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使中国的经济没能受到太大影响。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人民币一直升值的时候,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使汇率保持稳定。这样大家就有信心度过这个“寒冬”。
陈双喜:我们做销售的都知道,从2008年8月份以来受到的影响很大。早期的订单,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都被对方推迟了。艾格玛也是这样,很少企业感觉到2009年的生意比较好做。只有极少部分的企业在目前的形势下觉得生意比往年还好。
我感觉有些企业之所以现在比原先还好,这和我们国家正确的政策有很大关系。现在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比较强大,组织一个项目,投资一个项目,很快就上去了。比如国家投资的风电项目,和这些项目相关的企业就会被带动发展起来。
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大,但这只是针对某些行业。中国有些企业,特别是内向型企业做得还可以,而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应该很大,使他们承受了重创。
还有一点就是这次危机的后续影响也是很长远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好转。
张松华:我们的产品档次主要在中高档,经济危机导致产品的销售变化也是和产品的种类有很大的关系,销售加工中心和车床是不同的。像我们2009年的情况比过去两年的效益还好,这得益于我们公司的政策,我们现在已经在价格上做了一定调整,使产品在中国市场更有竞争力。比如,在相同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加工同样的零件,我们把价格做一定的下调后,性价比就更高了。我们的产品在价格上要比国内的产品高一点,但是,我们产品的加工精度也高很多,加工速度会更快,而和欧美等国家的进口产品相比,加工效率和他们不相上下,但是价位更加合理,这样就有了竞争力,在市场上就更有优势了。
陈弘真:在中国市场,从2008年下半年到现在,中国政府推出了大力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从机床行业来说,从2009年年初开始,金融危机对大陆的影响已经不那么明显了。以前中国的经济主要是靠外需市场支撑,现在内需市场已经有所发展,如果能将内需市场很快接上轨,我觉得国际性的外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就不再那么可怕了。不过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那些做外销的机床企业萎缩还是非常快的,显然内需市场还没能很快地接上轨。但是,从整体来看中国还是维持了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当内需接轨之后,对我们整个行业甚至整个中国市场来说未来快速的成长都是可以预见的。当然如果接轨不好,那就有可能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目前,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次的危机会促使中国的机床工具行业的整合,经过整合后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会出现第二个春天。
---- 文章出处:中国压铸模具网 www.mould.org.cn 欢迎转载
|